淺析中國優秀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方法的論文

淺析中國優秀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方法的論文

  一、選題

  一部好的紀錄片需要有好的拍攝素材,即確定選題,在選題的基礎上進行策劃,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拍攝方案,有了好的選題和策劃,那麼一部紀錄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1.具有真實性和時代特點的事物。《舌尖上的中國》選題為中國大江南北的故事,從原料挖掘到製作過程到商品流通,講得很透徹,而且善於透過煽情的話語引起鄉人的回味和眷戀。《舌尖上的中國》透過“家鄉的味道”、“家庭的真實故事”,把天南地北的全國人民的心聯絡在一起,讓我們感動,讓我們回味,讓我們思考,妙不可言的同時也隱藏著編劇的智慧。

  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題材。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選擇飲食作為紀錄片的選題,具有廣泛的受眾群。在選題方面,《舌尖上的中國》選擇了中國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介紹的都是遍佈大江南北的各地特色食料,比如岐山的躁子面、陝北的黃摸摸、嘉興的粽子、西安肉夾摸、鎮江鍋蓋面、諾鄧火腿、石屏的豆腐等等,他們大都是我們老百姓餐桌上喜聞樂見的食物。每一種食物都是以一個家庭、一個故事展開,引人入勝。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居民,濃重的`當地口音,一聽就親切,一聽就地道,這很容易讓人相信,他做的美食也一樣地道.

  二、解說詞的特點與畫面、聲音的關係及相互作用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的解說詞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解說詞多以短句為主,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短句的好處在於,單位句子裡的資訊量很少,容易讓聽眾吸收和消化。而且文字簡練,第一段短短几句之後就開門見山地講道:“本集將展現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字裡行問蘊含著對祖國自然景物的崇敬和熱愛。

  解說詞不能單獨存在於畫面或者聲音之外,解說詞與畫面、聲音是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使紀錄片達到整體的和諧與優質。當解說詞不能很好地傳達畫面資訊時,就需要聲音的幫助;同時,解說詞還要配合畫面的長短、節奏、音響和音樂的風格等因素。

  三、結構

  《舌尖上的中國》敘事結構是以基層家庭故事為單位的微觀空間結構。花色多樣的食物,無一不出自一個個由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及他們的鄰里組成的家庭。這些家庭分散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大到城市樓宇,小到鄉村田野:從雲南香格里拉採拾松茸的單珍卓瑪及其父母,到湖北嘉魚挖藕的聖武、茂氏兄弟;從陝北小城製作販賣黃摸摸的老黃夫妻,到寧波和祖母一起做年糕的寧寧,再到黑龍江綏化呼蘭河邊醃製泡菜的金順姬母女,在這些家庭中,每個人都有名有姓,但絕非高名大姓,與諸多紀錄片中出現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不同,他們是中國的普通民眾,是中國底層老百姓的主要構成者。

  這樣的敘事結構使得《舌尖上的中國》具有了細節充實之美,透過塑造一個個普通人的形象及他們的平淡生活,《舌尖上的中國》把中國還原給電視觀眾,把庶民大眾從更深的層次納入中國的血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