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見原文及翻譯

杜甫不見原文及翻譯

  杜甫的《不見》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題下自注:“近無李白訊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鄭虔在臺州的訊息後,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下面是文學網小編Lynn整理的唐代詩人相關內容資料。(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原文】

  《不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⑴,佯狂真可哀⑵。

  世人皆欲殺⑶,吾意獨憐才⑷。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⑸,頭白好歸來⑹。

  【註釋】

  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年)在山東兗州分手後,一直未能見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汙濁世俗的不滿。

  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繫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

  ⑷憐才:愛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於此。

  ⑹“頭白”句:李白此時已經61歲。杜甫這時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別的老友就可以相見了,故云歸來。

  【譯文】

  沒有見到李白已經好久,他佯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殺了他,只有我憐惜他是個人才。

  文思教捷下筆成詩千首,飄零無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讀書的舊居,頭髮花白了就應該歸來。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題下自注:“近無李白訊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鄭虔在臺州的訊息後,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次年即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詩也應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之作。

  一說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

  【詩人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詩人評價】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讚,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雲:“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云:“真氣驚戶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鬱郁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後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齊梁間樂府詞雲:“護昔加窮褲,防閒託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雲:“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