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典語錄

佛家經典語錄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有名的語錄吧,語錄具有觀點鮮明,思想內容深刻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語錄才是好的語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佛家經典語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

  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3、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5、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

  8、“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唸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唸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9、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10、“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11、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12、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13、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4、起行宜辨正助,或唸佛為正,以餘法作助,餘法都可迴向淨土。唸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

  15、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雲:“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於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18、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19、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20、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22、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23、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24、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25、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26、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27、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28、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29、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31、生日又云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32、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佈施解脫自心。

  33、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34、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35、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36、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麼。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慾,抱定慈悲喜捨,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痴,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39、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淨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40、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永珍,即由定生慧。

  41、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42、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43、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慾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44、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為死也苦,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

  45、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為上計。

  46、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7、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

  48、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49、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50、眾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51、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52、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飢,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53、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54、參禪唸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唸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淨本相輔而行。

  55、不論唸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56、唸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淨中之禪,禪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57、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58、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遊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59、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60、人的`投生,起首由於淫慾,及至出生後,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於財利,謂:“一切罪業,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麼事都辦不成,可見財的厲害了。

  61、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62、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63、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護。

  64、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佈施解脫自心。

  65、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

  66、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汙染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67、修行就是要“養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麼也不知,一點妄想也無。

  68、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9、真正修道人,“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要做鏡子,專照人家,不照自己。

  70、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所執著就是道心。

  71、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現在把自己當作死了一樣,也就是不貪、不瞋、不痴。

  72、切記。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開悟,那是修道的絆腳石。

  73、我們在修道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爭”,不爭是不和任何人爭長論短,爭是爭非。

  74、修道人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狡辯,不談是非。

  75、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講話……修行人的秘訣,就是要少吃,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慾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

  76、修行人,主要能忍罵、忍打、忍冷、忍熱、忍風、忍雨、忍飢、忍渴。

  77、修道人無論用什麼功,唸佛,唸咒……都不要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種貪心,有了貪心,就障礙智慧、靈感與自性光明。

  78、舌有說法的功德,也有說是說非的罪過,若是不說法,而說是非,或說邪言邪語,那就是一萬二千的罪過。

  79、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8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81、我們無論什麼也不能貪,要知足,要能忍,但這個無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爭、不貪就能福壽無邊,你要是爭、貪、攪、擾,就罪孽不少,要想出離三界,也是無有是處的。

  82、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

  83、佈施於人,就等於佈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

  84、眾生為什麼沒有福報?因為不種福田的緣故,那麼到什麼地方去種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寶面前種。

  85、你念佛,佛也就唸你,就如給阿彌陀佛打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道交,這才是老實唸佛。

  86、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87、持名唸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88、我們這兒一念佛,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的電話就響了。

  89、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之外。為何不吉祥,就是心裡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若能改過從善,便可趨吉避凶。

  9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1、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9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93、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9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5、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6、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97、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98、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99、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00、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