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賞析

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賞析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I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創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內容講解】: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鑽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床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溼”,又怎麼能捱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願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湧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於迴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昇華到捨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麼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捨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賞析評價】:

  這首詩是作者高尚情懷的具體體現。他的茅屋幾乎被狂風和頑童完全摧毀,又遇上了連綿不斷的秋雨,屋漏床溼,被冷似鐵,全家無法安眠,處境十分悲慘。但詩人從切身體驗推己及人,以天下之憂為憂,渴望有廣廈千萬間為天下貧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個人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寒士的歡顏。詩歌情意真切,文字樸素, 未作刻意的經營佈置,但由於寫出了詩人由極為潦倒不堪之中推開自身往大處著想的思想境界,仍然顯出了波瀾起伏的轉折變化。詩的最後一段表現大庇天下寒士的 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隨氣之短長,以七言、九言錯雜,以“嗚呼”二字穿插,加強感嘆的語氣,音調抑揚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蒼夷,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