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英海藝術歌曲《春曉》演唱風格

黎英海藝術歌曲《春曉》演唱風格

  《春曉》,是黎英海先生所創作的聲樂套曲《唐詩三首》其中的 一首,黎先生在創作時將民族曲調因素與西方作曲緊密融合,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黎英海藝術歌曲《春曉》演唱風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春曉》是我國唐代詩人孟浩然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黎英海先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憑藉對詩詞內涵的深刻理解及高超的音樂創作手法,將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詞創作整理成藝術歌曲,並收錄於1987年出版的《春曉―黎英海歌曲選》一書中。

  一、 品讀歌曲韻味

  (一)旋律與詩歌的完美結合

  黎英海先生在創作中極其注意旋律與古詩詞韻律的結合,擅長用精煉的音樂語言表現詩歌的意境,旋律宛若從詩詞的朗誦中自然湧出一般,詩歌與歌曲旋律完美融合。旋律的進行遵循古詩詞吟誦音調的“尾腔”特點。所謂“尾腔”是指處於吟誦音調樂句尾部、相對固定的、因重複出現而給聽著留下深刻印象的旋律片段。①如:歌曲第一句“春眠不覺曉”的尾腔“曉”字為音階的下行,並且在後面的每句尾音中變化重複出現。

  (二)鋼琴伴奏的藝術性

  黎英海先生的鋼琴伴奏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經典,更是與國外先進的作曲技法相融合,就連歌曲的間奏部分都寫的十分講究。一般歌曲的鋼琴伴奏中,都會有旋律的進行,而黎英海先生在《春曉》的伴奏創作中卻刻意避免旋律的出現,把旋律都交給了聲樂部分,鋼琴伴奏起製造意境的烘托作用,使得聲樂部分顯得更有聲韻,從而更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二、 演繹詩詞內涵

  (一)呼吸和音量的控制

  《春曉》所表現出一種慵懶、安逸的感覺,全曲沒有一處“強”記號標誌,整個旋律的進行十分平靜、柔和,因此在演唱時應注意氣息、音量的控制,規範換氣口,全曲用“半聲”的狀態演唱。半聲唱法顧名思義,就是用全聲的一半去演唱。在演唱時要求氣息要深,送氣要柔和、均勻,使聲音上下貫通,力度適中而富有彈性。演唱好這首歌曲的關鍵就在於對音量以及氣息的控制,把握字與字之間的連貫性。

  全曲結構為:引子+第一部分+過渡句+第二部分+尾聲。中間段落可分為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由八小節組成,力度記號為“mp”中弱,起音應用軟起音的方法來演唱,每一句呼吸一次。在演唱過程中應儘量保持氣息均勻、語氣平和。第二句與第三句出現了跨度較大的八度,且高音處在以小字一組“F”為中心的高音聲區,需要較大的氣息量,十分考驗演唱者的氣息控制能力。在第六小節“聲”字最強後,逐漸音階下行減弱,而後歸於平靜,進入第四樂句,結束第一部分。

  中間由虛詞“哦”作為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全曲的精華之所在。簡單的一個“哦”字,彷彿嘆息,道出了無盡的感傷。前兩小節的八分休止符似乎有種急切,但又欲言又止的感覺,表現出一種急於表達卻無法直接表現出來的情感,給人無盡的遐想。這一部分雖然沒有歌詞,但較前後兩部分而言,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第一個呼吸氣口為第二小節的八分休止符,第二個呼吸氣口為第三小節“si”連音結束處,最後一小節不再另換氣,氣息減弱,速度減緩,直至氣息用完。

  (二)咬字與吐字

  世界著名聲樂教育家尼克爾森指出:“在嗓音教學法中,咬字吐字是個最重要的因素。它包含著以任何語言歌唱,都必須具備以語言模式來發音的技巧。”②由此可見,咬字吐字對聲樂演唱的重要性。只有領會詩詞的意境,準確的咬字吐字,唱清、唱好每一個字,才能將中國語言文字的韻味完整傳遞給每一位聽眾。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應儘量把字唱圓潤,歸韻不應太快。如曉(xiao)字、鳥(niao)字,慢慢歸韻,更能體現其韻味之所在。

  (三)感情處理

  現代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曾說:“假如演唱者由於受個人演唱水平和藝術修養所限,不能將詞曲作家凝聚在作品中的情感體驗表現出來,不能使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美的感受或者從中獲得啟迪、教益的話,那麼,這樣的演唱很難說具有什麼感染力,他的演唱就是缺乏‘藝術性’的。”③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情感的傳達對於聲樂演唱的重要性。藝術歌曲情感的表達多為含蓄溫婉的,因此要求我們對藝術歌曲的情感把握不能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應是細膩、婉轉、抒情的,這也正是藝術歌曲的魅力所在。

  1.挖掘詞意。《春曉》一詩第二句,詩人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就給人們展現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鳥兒的歡鳴喚醒了還在睡夢中的作者, 可以預料到此時屋外應是一片明媚的春光。正是這美麗的景象引發了詩人進一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聽到一陣風聲雨聲,夜間的一場春雨沖洗了大地,卻也無情的搖落了春花,帶走春光。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暗含著作者對自己身世飄零、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的無奈嘆息。

  2.重視作品中的表情記號及音樂術語。《春曉》音樂運用2/2拍子,速度為廣板Largo,每分鐘約46-50拍,屬於緩慢的速度術語之一,因此演唱時速度應比較緩慢。整首作品中有多處連音線和漸強漸弱記號,有連音線處演唱時應連貫、流暢,漸強漸弱也應作的明顯一些。

  減慢記號和自由延長記號的出現,是語句的自由延長,更是情感的無限延伸。在演唱時聲音的處理應做到恰到好處,聲音像是嘆息一般,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3.要融入真實的情感。歌曲演唱的過程是情感傳遞的過程,演唱者抒發內心的情感,聽者接收、感悟,最終產生共鳴。在瞭解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所描繪的場景後,我們應學會幻想,要有“角色感”,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氛圍中。前奏一進入,我們就應隨之進入歌曲描繪的狀態中,直至全曲的最後一個音符。

  (四)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配合

  黎英海先生在創作這套聲樂小品(即《唐詩三首》,包含《春曉》、《楓橋夜泊》、《登鸛雀樓》三首作品)時曾這樣說:“這套小品聲樂和鋼琴是並重的(鋼琴不處於一般的伴奏地位),在寫作過程中並不完全是先產生唱腔,而是總體構思,在醞釀主要旋律的同時就考慮多聲等手段的表現作用,有時甚至是先想到鋼琴部分。”④由此可見,鋼琴伴奏在這首聲樂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應著重體會鋼琴伴奏所表現出的意境。

  歌曲中間四小節虛詞“哦”的過渡句是詩詞中原本沒有的,黎英海先生根據詩詞內在情感的抒發而新增,這段中鋼琴伴奏與人聲同步,使歌曲的在音響效果上更加豐滿、立體,更新增歌曲的情感色彩,在演唱時著重保持與鋼琴的情感的同步,人聲與琴聲相融合。

  結語

  《春曉》,是黎英海先生所創作的聲樂套曲《唐詩三首》其中的一首,黎先生在創作時將民族曲調因素與西方作曲緊密融合,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分析、研究、演唱此類藝術歌曲,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升、演唱情感的掌控,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拓展閱讀:歌曲《春曉》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緊緊圍繞“春”為主題,從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透過說春天,唱春天的來引導學生探索和體驗春天。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春天是怎麼樣的,學生暢所欲言,有學生說到春天是粉紅色的,因為有許多桃花;有學生說到,春天是綠色的,因為小樹都長出了綠綠的新葉子;還有學生說春天來的時候,小鳥都在唱歌。這麼多的答案,可見學生真的有看到春天,感受到春天。接著,我們觀看了圖片,看看大詩人孟浩然眼中的春天是怎麼樣,學生透過歌曲的欣賞以及教師的解釋,也能夠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在學唱階段,由於歌曲存在三個長音以及一個一字多音(三拍),還有休止符,所以,直接演唱有難度,在教授時,我採用多次聆聽的辦法,首先解決的是休止符,在聆聽過程中採用拍手的方法。接著解決三個長音,學生還是採用掰手指的方法,四拍四個手指,非常的清晰明瞭。最後解決的是一字多音,這個非常難,我在第一個班的時候採用的是直接演唱的方法,但是學生唱的有點亂,第二班叫上了(哎哎)這兩個詞,但也不是特別的整齊,後面兩個班在前兩個班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劃旋律線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加好的掌握時值和演唱時音的高低變化,更好的演唱歌曲。這節課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過一些細節的地方不是特別的好,比如在三角鐵伴奏的時候,由於我說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學生在操作時有點不明所以。下次在這個方面還可以加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