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詩歌賞析

《當你老了》詩歌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具有語言高度凝練、篇幅短小精悍的特點。詩歌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當你老了》詩歌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你老了

  文/葉芝(愛爾蘭)

  當你年老 兩鬢斑斑 睡意沉沉

  打盹在爐火旁

  你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的誦讀

  夢囈著你昔日的神采

  溫柔的眼波中映著倒影深深

  多少人愛你歡躍的青春

  愛你的美麗

  出自假意或者真誠

  但有一個人

  摯愛你靈魂的至誠

  摯愛你變幻的臉色裡愁苦的風霜

  在赤紅的爐膛邊彎下身子

  心中悽然

  低訴著愛神怎樣逃逸

  在頭頂上的群山之間 漫步徘徊

  把他的面孔藏匿在星群裡

  這是一首情詩,寫給詩人終生追求的一位女性──毛德岡。她是位才華出眾的演員,但一直投身於愛爾蘭的民族自治運動,併成為這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在年輕時代,詩人第一次見到這位傳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墮入了情網,但遭到了拒絕,這段痛苦的戀情幾乎縈繞了詩人的一生。《當你老了》一詩,寫於詩人的感情受挫之後,詩歌成了化解內心苦痛的方式。但是,詩人沒有直接抒寫當時的感受,而是將時間推移到幾十年以後,想像自己的戀人衰老時的情景。這種構思並非詩人的獨創,16世紀的法國詩人龍薩也有過一首類似的作品,詩人或許受到了龍薩的啟發,用同樣的方式演繹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節,時間設定在未來,詩人描摹著自己戀人的晚年生活,懇請她閱讀他早年寫下的詩篇,重新回顧年輕時的情感波瀾。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一般戀愛中的人,總會讚美自己的戀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葉芝筆下的戀人,早已年華老去,頭髮花白,睡思昏沉,這表明詩人眷戀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歷久彌堅。請注意爐火這個意象,它在詩中出現過兩次,具有多重含義。首先,過去的政治的鬥爭、生活的動盪,已經變成往事,在爐火畔打盹、閱讀,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寫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時刻的來臨;其次,爐火的光芒並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搖曳中投射出的,是一個朦朧的世界,詩人不斷強化這一點,衰老的身體、濃重的陰影、低垂的頭顱,都暗示了時光的消失、記憶的模糊,烘托出一種恍惚、惆悵的氛圍;然而,爐火雖然暗淡,它卻仍“紅光閃耀”,這也就是象徵了愛的激情沒有熄滅,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長夜,它仍然在詩人的胸中燃燒。

  第二節,詩人從對“你”的描繪,轉向了訴說自己的心聲:其他人可能只愛“你”的青春、“你”的美麗,無論出自假意還是真心,“只有一個人”──這裡是指詩人自己──愛的是“你”靈魂的高貴,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皺紋。如果說上面讀到的《故鄉》,是一首獨白的詩歌,那麼這則是一首對話的詩,雖然“我”沒有直接出面,但詩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訴說,讀者也像參與了“我”與“你”之間想像的對話,被詩人的真情所感染。

  當然,詩歌是一種節制的藝術,詩人並沒有將有限的文字,耗費在內心的傾吐上,詩歌的最後一節,又回到爐火映照的場景,“你”似乎聽到了“我”的心聲,垂下頭為愛情的逝去而感傷。最後出現的“愛情”一語,意義可能有點含混,是指“詩人”的愛,是“你”的愛,還是超越於個體之上的普遍的愛,詩人似乎沒有言明,但“含混”恰恰帶來了一種含蓄性、多義性,讀者也不需要知道確定的答案,就能直接領略到歲月之中“愛”的聖潔與苦楚。在最後兩句詩中,在頭頂的山上踱步的“它”,指的應該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愛情”。本來,“愛情”是一個抽象的詞,詩人在這裡也把這個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它”化身為一個生命,在山頂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臉。這一結尾也有一種“意象化”的特點:一方面,“緩緩地踱步”與“隱藏的臉龐”,再一次傳達了那種無限的悵惘感、消逝感;另一方面,在山巒與群星之中,“愛情”──這個既抽象又具象的存在,似乎和廣漠的'自然、天宇融為一體了,一種超越性的淨化效果由此產生。詩歌的抒情力量,也同樣融化在場景、意象的安排之中。

  拓展:創作背景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歲的葉芝第一次遇見了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她時年二十二歲,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不久前在她的父親去世後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茅德·岡不僅美貌非凡,苗條動人,而且,她在感受到愛爾蘭人民受到英裔欺壓的悲慘狀況之後,開始同情愛爾蘭人民,毅然放棄了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中來,並且成為領導人之一。這在葉芝的心目中對於茅德·岡平添了一輪特殊的光暈。

  葉芝對於茅德·岡一見鍾情,而且一往情深,葉芝這樣描寫過他第一次見到茅德·岡的情形:“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彷彿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葉芝深深的愛戀著她,但又因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貴形象而感到無望,年輕的葉芝覺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儘管戀情煎熬著他,但他尚未都她進行表白,一則是因為羞怯,一則是因為覺得她不可能嫁給一個窮學生為妻。茅德·岡一直對葉芝若即若離,1891年7月,葉芝誤解了她在給自己的一封信的資訊,以為她對自己做了愛情的暗示,立即興沖沖的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岡求婚。她拒絕了,說她不能和他結婚,但希望和葉芝保持友誼。此後茅德·岡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她在1903年嫁給了愛爾蘭軍官麥克布萊德少校,這場婚姻後來頗有波折,甚至出現了災,可她十分的固執,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時,依然拒絕了葉芝的追求。儘管如此,葉芝對於她的愛慕終身不渝,因此,難以排解的痛苦充滿了葉芝一生的很長一段時間。

  葉芝一直等待著,即使他的意中人早已經是別人的妻子,直到52歲才結婚。那是在已經死去丈夫的茅德·岡再次拒絕了葉芝的求婚後,在葉芝向茅德·岡的女兒伊莎貝拉求婚被拒絕之後,葉芝終於停止了這種無望的念頭。但事實上,葉芝還是無法忘記茅德·岡。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還給茅德·岡寫信,約她出來喝茶,但還是被拒絕。而且,茅德·岡還堅決拒絕參加他的葬禮。

  葉芝對於茅德·岡愛情無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葉芝寫下很多針對於茅德·岡的詩歌來,在數十年的時光裡,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有時是激情的愛戀,有時是絕望的怨恨,更多的時候是愛和恨之間複雜的張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