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節的詩句精選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精選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古往今來,關於中秋節的詩句是多不勝數,你是否也知道一些?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精選

  1、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2、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4、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中秋月》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

  6、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7、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劉方平:《月夜》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11、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李樸:《中秋》

  12、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陸龜蒙:《中秋待月》

  13、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14、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5、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16、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李商隱:《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7、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齊已:《中秋月》

  18、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9、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20、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21、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2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 ——蘇軾:《水調歌頭》

  23、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24、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25、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26、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元好問:《倪莊中秋》

  27、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李商隱:《霜月》

  28、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29、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30、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精選描寫中秋節的詩句

  31、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元好問:《倪莊中秋》

  32、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3、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34、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5、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36、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7、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8、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陸龜蒙:《中秋待月》

  39、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浩

  原文: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簡析

  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透過對澄徹月光的反覆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一輪……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淨,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下面兩句,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而是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無波”兩句,又從另一側面來寫,只是它比前兩句寫得更加空靈。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淨。縱使如此,也並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裡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透過多側面多層次的反覆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並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同樣寫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題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不同的寫法。李白的《月下獨酌》抒發的是世無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筆下的月既不解飲,又不懂情,無知而冷漠。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懷,他想象中的月宮是“高處不勝寒”,強調的是“月有陰晴圓缺”。張養浩的這首散曲抒發的則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透過對澄徹月光的反覆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李白、蘇軾等人的詠月名作都是將明月與人事緊緊交織在一起來寫,忽景忽情,情景交融。這首散曲卻與此不同。它把主要筆墨都用在了對明月的描寫上,只是最後才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點出作者內心的感受。這種先景後情、情因景生的寫法似乎已經成了常規,寫不好,往往會落入俗套。其關鍵在於景要切,情要真,兩者融合得自然。這首散曲成功的奧秘也就在這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