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壇的古代文化常識

晚唐詩壇的古代文化常識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詩歌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詩歌是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晚唐詩壇的古代文化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杜牧的詠史詩往往帶有史論色彩,如《泊秦淮》不僅詠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2、杜牧在七絕的寫景上有獨特成就,如《山行》、《江南春》等,都不以奇峭或詞采取勝,卻自有一種風流俊爽之氣。

  3、李商隱詩歌的內容有:(1)政治詩,這類詩多半以借古諷今的詠史詩出現,如《隋宮》;(2)愛情詩,他的《無題》詩多屬這一類。另外,《夜雨寄北》表現了飄泊他鄉懷念妻子的思想感情。當屬愛情詩類;(3)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詩,代表作是其晚年所寫的把詠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細膩地表現自己不幸遭遇和理想破滅的《錦瑟》。

  4、李商隱詩歌最突出的特點是善於活用典故,但有些詩顯得晦澀難懂。

  5、溫庭筠與李商隱齊名,稱“溫李”,又因李商隱、溫庭筠皆排行十六,文學史上又戲稱為“三十六體”。

  名詞解釋:晚唐諷刺小品:晚唐諷刺小品是繼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傳統,在晚唐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這類作品見於羅隱的《讒書》、皮日休的《皮子文藪》、陸電蒙的《笠澤叢書》等。他們的具有諷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在批判現實方面表現得特別尖銳,其氣勢和鋒芒引人注目。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點:李商隱在藝術上有傑出的成就,首先,他善於運用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透過想象和象徵構成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其次,善於對情景做細緻入微的刻畫,於纖細中見深厚,精巧中見渾成。第三,他善於活用典故,這些典故豐富了詩的形象,也深化了詩的主題。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詩晦澀難懂。

  “李杜”和“小李杜”:李杜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的並稱。二人互相傾慕,友誼深厚,創作了“千匯萬狀”的詩篇,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李白上承屈原,將浪漫文學推向高峰,杜甫反映現實,以“沉鬱頓挫”為本色,達到寫實文學傳統的.最高成就。晚唐詩人李商隱和杜牧也並稱“李杜”,為區別於李白、杜甫,或稱 “小李杜”。

  拓展:

  1.稱謂類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個和本名意思有某種關係的名字,叫作“字”《禮記曲禮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取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稱人用字是出於禮貌或尊敬。

  (2)號又叫“別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

  (3)諡號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加給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也有由其朋友、親屬或門人所加的,叫“私諡”。

  (4)謙稱表示謙遜的自稱。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稱表示對對方尊敬客氣態度的稱呼。如“萬歲”“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賢弟”等。

  另外,對人的稱呼還有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稱爵名及一些特定稱謂的情況。

  2.官職類

  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裡只列舉有關官職升降調動的一部分詞語,供大家參照。

  拜用一定的禮節授予某種名義或職位,或結成某種關係。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擢選拔,提拔。如《戰國策燕策二》:“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遷晉升或調動官職,主要有升級、降級兩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

  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右遷”,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調復原職叫“遷復”。

  謫貶官降職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黜廢,貶退。如《國語晉語一》:“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3.地理類

  中國指我國中原地區或在中原地區華族建立的政權。

  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後也借指“中國”。

  九州古代中國劃分的九個大區。九州所指,說法不一。《尚書禹貢》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營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幷州”。後用“九州”泛指中國或天下。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指黃河流域。

  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

  江東自漢至隋唐稱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為“江東”。

  山東顧名思義,指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東”所指地域不盡相同。戰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也指太行山以東地區。另外,戰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崤山函谷關之東,故稱六國為“山東”。

  五嶽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三輔西漢分治京畿地區三種職官的合稱。也指其所轄地區。漢景帝時,把京畿官內史分為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長安。武帝時,改右內史為京兆尹,治長安以東;左內史為左馮翊,治長陵以北;都尉為右扶風,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陝西關中一代。項羽滅秦後曾將秦關中之地分封秦軍三位降將為王,因稱三王或其所轄地域為“三秦”。

  郡古代行政區域名。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餅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玉門關西漢時期通往西域的關隘。由於大ii的和田玉由此運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4.科舉類

  徵辟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階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如《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孝廉漢代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後合稱“孝廉”。

  科舉從隋唐到清代朝廷透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每年舉行一次。

  殿試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皇宮內的大殿上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宋代詩人文天祥都是狀元。

  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因列榜有甲乙次第,故名。

  金榜科舉時代殿試中試的名單。因殿試揭曉名次的佈告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學古代的大學。漢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學,立五經博士。隋初置國子寺,隋煬帝改為國子監。唐設國子、太學、廣文、四門,隸屬國子監。明以後只設國子監,不設太學: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太學生'

  庠序古代的鄉學。與帝王的辟雍、諸侯的泮宮等大學相對。泛指學校。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

  博士學官名。始於戰國,秦漢相承,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漢文帝置一經博士,漢武帝置五經博士,晉置國子博士,斑設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醫博士等,後世沿置。

  教授學官名。教授之名始於宋代,為講解經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

  5.風俗禮儀類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長兄稱為伯(孟),次兄稱為仲,其次稱為叔,幼弟稱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孝順,善事父母;悌,敬愛兄長。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

  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三牲用於養生或祭祀的三種動物,有大三牲(牛、羊、豬)、小三牲(豬、魚、雞)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為太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稱少牢。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至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見面的禮節。拱手高舉,自上而至極下行禮。

  拱拱手,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漢族的禮拜形式,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中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頓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叩地而拜。因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可用於書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行跪拜禮時,拱手胸前先拜,而後叩頭至地,表示極度虔誠。

  跪兩膝著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廣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作“南面”,稱臣叫作“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如司馬遷《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加冠之禮,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貴賓向行冠禮的青年宣讀祝詞,並給其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字。因二十歲時男子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禮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慾等,以示心地誠敬。“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乂稱“散齋'散齏七日,值外室,倥止參加,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人乘車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兩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禮節。②敬辭。用於書信的開頭或結尾。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額,伏地而禮。

  萬福舊時婦女行的禮,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做鞠躬的姿勢,口中稱“萬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記月、日,選擇吉日良辰時,需考慮月建和日辰的“衝(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與醜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已與申合,午與未合,總稱“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並飲宴餞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會的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位尊者居前,背靠廳堂,面向大門。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