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及鑑賞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及鑑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及鑑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句】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出處】唐.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意思】茅亭夜靜花影好象已恬然入夢,栽種芍藥的庭院到處是斑斑苔痕。我也要學他遠離世俗去隱居呵,和那西山的青鸞白鶴結為良朋。

  【全詩】

  《宿王昌齡隱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註釋】

  ①王昌齡隱居:王昌齡,字少伯,及第前曾隱居石門山(今安徽含山境內)。 常建辭官西返武昌樊山隱居,可能繞道遊石門山,宿一夜,寫了此詩。

  ②清溪:水名,在 安徽含山縣西南。

  ③孤雲:南朝梁“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對梁武帝言自己隱居之地說: “山中何所有?嶺上白雲多。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陶隱居集》)“白雲”,是隱居 的標誌,清高的象徵。王昌齡隱居之處,只有“孤雲”一片,更見其清高也。

  ④君:這裡 指王昌齡。

  ⑤藥院:院中種有草藥,故稱藥院。苔紋:苔蘚似花紋。

  ⑥西山:指武昌樊 山。鸞鶴群: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

  【鑑賞】

  這是一首漾溢著濃郁隱逸情趣的五言律詩,在唐時已廣為流傳。

  常建和王昌齡是在開元十五年(727)同科進士及第的好友,兩人交誼很深。王昌齡在安史亂時返回江寧一帶,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常建《鄂渚招王昌齡張僨》詩,有“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飛,音書固難聞。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等句。作此詩時,常建在鄂州(即今武昌),王昌齡被貶在龍標(今湘西),所以說“楚山隔湘水”。整首詩充滿對王昌齡因受讒被謫的同情與懷念。王昌齡出仕以前,曾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常建曾任職的盱眙即今江蘇盱眙,與石門山隔淮河相對。此詩正以宿王昌齡隱居處為題,寫兩人友誼。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所在。“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王昌齡隱居處,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門山,溪水盡頭處。詩人眼前所見,別無他物,只有白雲一片。齊梁間隱士陶宏景曾對齊高帝說: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因而山中白雲便成了隱者居處的標誌。作者唯見孤雲,足見王昌齡現在不在。“孤雲”更顯示隱者的清風亮節。

  中間兩聯寫詩人夜宿王昌齡隱居處所見所感。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詩人宿在此處,舉頭望去,松樹梢頭,一彎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齡。說王昌齡雖不在這裡了,明月多情,卻仍來陪伴著他的客人。王昌齡隱居處清貧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是說夜宿茅亭,看見窗外團團花影,錯落斑駁;而到院子裡,則看見蒔養的各種藥草,依然生長得很好,只是由於長久沒有人來往,路邊已長滿了青苔。這似乎只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其實字裡行間流露了詩人對王昌齡沒有堅持退隱的惋惜心情。

  常建和王昌齡雖然同科進士,但仕途遭遇不一樣。常建只做過盱眙尉,不久即辭官歸隱。王昌齡隱居是在三十七歲中進士以前。登仕途之後,雖屢遭貶謫,卻沒有想再退隱。常建途經他早年隱居之處,想到他仕途奔波之苦,不免對他表現出一種惋惜和期待的.情味。

  尾聯就寫詩人自己的歸志以及對朋友的諷勸: “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群,往來盡仙靈”語,與鸞鶴合群,與仙靈為伴,即表示要終身歸隱。這裡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對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時王昌齡已登仕途,常建卻借讚揚王昌齡歸隱之處,說我也要跟隨你一起歸隱。這是故意這樣說,是對王昌齡一種善意的諷勸。這是本詩的主題所在,是與題目《宿王昌齡隱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說,常建是在招王昌齡歸隱,與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鄂渚招王昌齡張僨》一詩同其旨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