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原文及鑑賞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原文及鑑賞

  【題解】

  這是一首山水隱逸詩,此詩寫景清幽,勸勉深隱、含蓄,在盛唐已傳為名篇。

  常建和王昌齡為同科進士的宦友和好友。常建只做過盱眙臺尉,此後便歸隱。王昌齡並未歸隱。此處“題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居所,二是說王昌齡不在此地。

  【全詩】

  《宿王昌齡隱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註釋】

  ①王昌齡隱居:王昌齡隱於此處的住宅。詩人住宿在這裡時,王昌齡早已離開。王昌齡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開元十五年三十七歲時,與常建同科進士及第。此前王昌齡曾在石門山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境內,詩中或是此地。②清溪:流入上述石門山中的一條溪水。③松際:松樹的空隙裡。④宿花影:花影映到屋裡來。長苔紋:細小的青苔痕跡。⑤謝時:辭別了當時的官職而隱居。鸞鶴群:與鸞鶴為伴。鸞鶴多為仙人駕馭,這裡也有與仙人為友,隱逸終生的意思。

  【譯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測的石門山谷,王昌齡隱居處只有一朵孤雲。松樹梢頭微露出初升的明月,它灑下清輝依然是為了這位詩人。茅亭夜靜花影好象已恬然入夢,栽種芍藥的庭院到處是斑斑苔痕。我也要學他遠離世俗去隱居呵,和那西山的青鸞白鶴結為良朋。

  【鑑賞】

  王昌齡“隱居處”指王昌齡出仕前的隱居處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王昌齡是與常建同科及第的進士,是宦友和好友。他37歲出仕,雖仕途坎坷,卻終未退隱。而常建只做過盱眙縣尉,此後便歸隱於武昌樊山,即詩中所言“西山”。此詩大約是他辭官回鄉途經石門山所作。這首詩為盛唐有名的山水隱逸詩,同《題破山寺後禪院》均為常建的代表作品。

  全詩留戀隱居的佳境,一宿之後,也起了和他一同隱居的念頭。在藝術上,極能體現常建詩“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的特點。詩人在平實的寫景敘事中蘊含著深長的比喻象徵。同時,詩人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之地特有的景物,委婉含蓄地表達對王的清高的讚歎,也真誠地期望王歸來。這樣,使全詩即景生情,情隨景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首聯“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寫隱居的地方。清溪水流入石門山,隱居地別無他物,遠望去唯有孤雲。這裡“孤”指主人不在,而白雲向來就是和隱者聯絡在一起的。“孤雲”,流露出對王昌齡的清高孤傲品格和隱逸生活的讚歎,讀來別有情趣。

  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點出“宿”字和隱居的人。詩人夜宿他人隱居處,看到天空明月高照,想到這一片清光並非為我,而是為“君”(指王)。這就傳達出山中景物似乎對王特別有情,藉以婉轉地點出主人對明月也應有意的意思。唐殷璠摘出此聯譽為“極警策語”,實際是贊幽僻的意境和詩的'興味。

  頸聯“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是寫夜景的清幽。“宿”與“滋”用得較好。孤零的茅屋令詩人倍覺孤獨。再看屋外卻有花影相伴,確有不盡的情意。院裡的藥草生長得茂盛,因長久沒人居住,院裡路面上已滋生出青苔。

  頷聯與頸聯相連,共同勾畫出王昌齡隱居地的典型環境。茅舍外有松樹,院落裡有花、有藥草,還有毛茸茸的青苔。這景雖清幽卻說明王昌齡隱居時的生活情趣。這些特定的典型景物的描寫,自然真實,平易親切而毫無造作之感。這美景與王昌齡的隱逸情趣深深打動了詩人,詩人內心思歸的情緒為這片美景所感染。

  尾聯緊承上聯,寫自己的歸志。“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謝時去”意即辭去時俗的牽累。“鸞鶴群”即與鸞鶴為群。鸞鶴傳說仙界才有,詩人與之為群,意思是隱逸的生活如同仙界一樣美妙。這裡用“亦”字是說自己步王昌齡的後塵,也要隱居。而實際上是詩人被宿處的佳境所感染,也起了偕隱之念。這樣就委婉地諷勸王昌齡應該堅持歸隱。這一聯起到了篇末點題的作用。

  全詩在整體安排上極為巧妙。先遠望,再近觀;先寫屋外,再寫院落、小路;先寫高處的白雲、明月,再寫低處的花草茅屋。層次井然有序。從寫景的角度看,又樸實自然,生動傳神。詩中創造的幽靜、別緻又富生活情趣的意境,令讀者驚歎不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