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原文及藝術賞析

《雨巷》原文及藝術賞析

  引言:《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雨巷》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雨巷》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賞析

  一首《雨巷》幾乎使戴望舒成了現代詩美的化身,戴望舒也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丁香空結雨中愁”,有多少名家讀者對它讀了又品,品了又評,因為此詩的意象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到目前為止,解讀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解讀是理想失敗說,前蘇聯文藝理論批評家根據當時社會的政治局勢,結合五四革命失敗的社會鬥爭的背景,提出全詩是寫革命失敗後,那種革命失敗者迷茫失望,理想幻滅的時代精神的寫照。①這種解讀有著強烈的社會政治傾向。第二種解讀是鄭禾、劉雨先生從索隱求證的角度出發提出的愛情說,他們認為作者曾經對施哲存的妹妹施降年有過痛苦的單戀,所以此詩是作者對自己嚮往的愛情無限美好又虛無縹緲的難以把握的一種書寫。 ②第三種解讀是朱棟霖先生提出的人生希望說,他透過雨巷這個核心意象,從生命個體遭遇的感悟,從人性情感的角度,從雨巷具有的寂寞空虛惆悵的情感特徵出發,解讀出了在作者在雨巷一般的人生道路上,那種寂寥惆悵彷徨的心緒,在這樣的背景意象上,作者把“丁香一樣的姑娘”理解為詩人對人生的希望,丁香姑娘是人生希望的寄託點。③第四種解讀是藍棣之先生提出的回憶與慾望參合說,藍棣之先生聯絡戴望舒的家世,推測到:雨巷中的那位姑娘,可能是清朝宰相的後代,詩人從上中學起就曾在雨巷與這位少女相遇,他擔心在大革命失敗時她遭到了遭遇,因而在回憶與想念的慾望下,作者想象了這首詩。④第五中解讀是楊曉林博士提出的從原型批評角度提出的境像說,提出了“美人幻夢”的文學原型。⑤

  應該說這些解讀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自己也曾一度被這首詩歌襲擊靈魂的力量所觸動,但每次賞讀這首現代詩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總感覺意猶未盡,其實面對經典的詩歌,我們既可以從詩人本身創作的意圖出發,也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審美體驗出發,我認為經典詩歌之所以存在經典,還在於詩歌本身觸動了我們自己情感的一部分,總是怕自己拙劣的筆觸踐踏了彷徨在江南悠長雨巷的詩人,但當我接觸了馬的哲學著作《圓點哲學》後,我覺得這首詩歌其實還存在著圓點式的審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