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寓言故事《緣木求魚》

成語寓言故事《緣木求魚》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關於這個古代的一些成語,很多時候都是根據歷史上的一些故事發生創造出來的,比如說這個“緣木求魚”,就是一個非常有寓意的成語。而且這個故事也是發生在一個故事當中。那麼這個緣木求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寓言故事《緣木求魚》

  【成語】: 緣木求魚

  【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釋】: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舉例造句】: 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緣木求魚,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

  【成語故事】:

  戰國時,齊宣王想稱霸天下。孟子勸他放棄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說:“大王動員全國軍隊攻打別國,這是為什麼?”齊宣王回答說:“為了滿足我最大的慾望。”孟子問:“您最大的慾望是什麼?”齊宣王卻笑了笑,不答。孟子接著問:“是因為好東西不夠吃嗎?是因為好東西不夠穿嗎?是因為沒有好藝術品看嗎?還是因為侍候您的人太少?”齊宣王連忙說:“不,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說:“那麼,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樹捉魚,是不能達到您的目的的。”齊宣王說:“會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樹捉魚,最多是捉不到,不至於有什麼禍害。如果以武力滿足自己獨霸天下的慾望,不但達不到目的,其後果不堪設想啊!”

  拓展

  緣木求魚的故事譯文和寓意

  原句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採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豔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儘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原,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海內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別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寓意

  緣木求魚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奧,大家都一說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修養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樹去了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當人家問他幹什麼時,他還會理直氣壯地高聲回答:讓我們捉魚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