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文言文練習

《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文言文練習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型別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文言文練習,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宋]蘇洵

  洵布衣窮居,嘗竊有嘆,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故賢人君子之處於世,合必離,離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於治,而範公在相府,富公為樞密副使,執事與餘公、蔡公為諫官,尹公馳騁上下,用力於兵革之地。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髮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魯無用之身,不足以自奮於其間,退而養其心,幸其道之將成,而可以復見於當世之賢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範公西,富公北,執事與餘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勢,奔走於小官。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嘆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復足以為榮也。既復自思,念往者眾君子之進於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今之世無復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姑養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傷?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年,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後困益甚,然後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時復內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於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於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然猶未敢以為是也。近所為《洪範論》、《史論》凡七篇,執事觀其如何?嘻,區區而自言,不知者又將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選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北京出版社,有刪改)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而洵也自度其愚魯無用之身 度:思量

  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 間:離間

  C.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 勝:超過

  D.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是:這樣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能體現蘇洵“讀書益精”的一組是( )(3分)

  ①姑養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 ②然後取古人之文而讀之 ③若人之言固當然者 ④胸中之言日益多 ⑤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 ⑥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歐陽修與範公、富公等被貶謫到各地的時候,作者的道德學問還未修成;當他親眼見到這些事情後,就經常神情恍惚地憂愁仰天嘆息,非常失望。

  B.作者認為,以前眾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薦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學問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會有遺憾。

  C.作者你年輕的時候,不學無術,一直到二十五歲才讀書;此時,他明白自己年紀大了,於是用古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總是認為自己的學問差得太遠。

  D.作者在求學過程中,曾經燒光以前寫的幾百篇文章,再取出論語孟子,韓愈等聖人、賢人的文章整天閱讀,時間長了,讀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尹公馳騁上下,用力於兵革之地。

  (2)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

  (3)不知者又將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

  參考答案:

  4. D(是:正確)

  5. B(①是寫自己的願望;②是寫自己開始讀古人書;⑤是要歐陽修理解自己的苦心)

  6. C(後一個分句表述有誤,應該是“沒有用古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看到別人不如自己,就認為自己的學問可以了”)

  7.(1)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戰場上效力。(得分點:馳騁、兵革、句式)

  (2)如果不是這樣,我擔憂什麼呢?(得分點:如、然、句式)

  (3)不瞭解內情的人,又會以為我是在自賣自誇,用來求得別人的賞識。(得分點:知、以為、求人、知己)

  附【參考譯文】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貧困,常常私下裡感嘆。認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賢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賢明的。正直的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離,有分離就一定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國家治理好的時候,,範公任宰相,富公作樞密副使,您和餘公、蔡公當諫官,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戰場上效力。在那個時候,天下的人,哪怕僅有一點才能,也紛紛地起來,聚合在一起為朝廷出力。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個愚鈍魯莽沒有用處的人,不能和他們一道發奮出力,於是就退下來修養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學問方面有所成就,可以使我再次和當是的賢人君子相見。不幸的是道德學問未修成,而範公向就被貶謫到西邊,富公被貶謫到北邊,您和餘公、蔡公被貶到各地,而尹公也失去了權勢,為小官的事務奔忙。我當時在京師,親見這個事,神情恍惚地經常仰天嘆息,認為你們已經離開了,即使道德學問有所成也沒有引以為榮的地方。後來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眾多君子能夠被朝廷任用,開始一定有好人推薦;現在,也一定有小人離間他們。當今世上再也沒有好人也就罷了。如果不是這樣,我擔憂什麼呢。暫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學問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麼妨礙呢?

  我少年的時候,不學無術,到了二十五歲才知道讀書,與一些有學問的人交往。年紀一樣大了,又不能做到潛心學習,砥礪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反而看得與自己一起學習的人,都超不過我,就以為自己的學問可以了。後來,我感到文思越來越窘困,然後拿出古人的文章來讀,才開始覺得他們遣詞立意與自己不同。當時再回頭來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覺得好像不應該停留在這樣的水平上。因此燒光了以前寫的幾百篇文章,取出《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的文章,一動不動地端坐在那裡,整天閱讀這些文章,就這樣過了七八年。開始的時候,深入鑽研它們的實際內容,感到迷惑煩惱,瀏覽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驚。等到時間長了,讀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開朗起來,似乎覺得人的言論本來就應該這樣,然而,就是這樣也還不敢寫出我想要說的話。時間久了,胸中積累的話越來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試著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反覆誦讀古人的書便覺得文思泉湧,寫起來容易多了,然而就是這樣也不敢自以為是。近來所寫的《洪範論》、《史論》總共七篇,您看怎麼樣?唉!我一個小人物,這樣自我介紹,不瞭解內情的人,又會以為我是在自賣自誇,用來求得別人的賞識。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來的苦心,像我這樣做絕不是偶然的,願您察明我的心意。

  創作背景

  北宋中葉,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以范仲淹為首的開明派受到以呂夷簡為首的守舊派的打擊。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被貶,歐陽修出於義憤寫了《與高司諫書》刺痛了守舊勢力,被誣為“朋黨”,這就是北宋所謂黨論之爭。慶曆三年(1043年),在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下,宋仁宗重新起用范仲淹、富弼等一干大臣銳意進行改革,澄清吏治,減除徭役,史稱“慶曆新政”,但新政推行不久旋即失敗。慶曆五年(1045年),主持變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當時在京城的蘇洵目睹了這一切。蘇洵少年不學,二十七歲時才開始發憤讀書。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年近五十,既未中進士,又非出身名門,他同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一同進京,晉謁翰林學士、文壇領袖歐陽修,希望得到引薦,於是寫了這封書信。

  作者簡介

  蘇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學家,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