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特徵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

  二、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第74--7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觀察、聯絡生活情境,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發展初步的計算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體會生活裡數學問題的多樣性和問題的不確定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透過觀察情境圖並交流感受,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描述圖中的動作過程。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計算。

  6-3-16+1+2

  10-5-22+2+2

  指名學生口答,並說說思考的過程,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複習連加和連減運算的順序。

  2.爭做文明小學生。

  出示兩幅關於群眾乘坐公交車的圖片,讓學生評一評兩幅圖中的行為,如果你是一個文明的小學生,上下車時應該怎麼做?(強調有序下車,排隊上車,做文明小學生的規範意識。)今天,就讓我們化身小記者一起來公交站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多媒體演示例題情境動畫,學生觀察動畫,尋找數學資訊,自問自答。

  (1)學生自由舉手說一說,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根據已知的數學資訊,嘗試提出相關的問題。車上原來有7人,先下車2人。問:車上還有幾人?

  你會列式解答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7-2=5

  (2)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圖例,發現數學資訊:然後上車3人。提問:現在車上有幾人?

  要求學生自問自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5+3=8

  (3)教師回答“現在車上有幾人”這個問題,直接出示一個算式,要求學生根據動畫,說一說算式的意思,並嘗試說一說計算的過程,確定運算的順序。(開啟課本第74頁,完成例題的填空)

  7-2+3=8

  觀察、比較這兩組算式,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哪種更簡單些?

  相同點:

  (1)都是先算前面的運算,再算後面的運算。

  (2)左邊兩種運算,右邊也是兩種運算。

  不同點:左邊兩道算式,右邊一道算式。(透過比較,讓學生直觀感知加減混合算式的簡潔。)

  2.深入探索,揭示算理,研究演算法。

  出示植樹圖,要求學生根據先根據圖1說出圖意,再出示圖2,獲取數學資訊,嘗試提出問題,並列這樣的簡便算式解答。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教師相機板書:6+2-3=5

  集體分析計算的過程,確定運算的順序。

  3.分析算式,揭示課題。

  觀察這兩道簡便算式與計算方法,你有什麼發現?與我們學的連加、連減有何異同?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小結。

  (1)連加、連減的算式裡,要麼都是加號,要麼都是減號,而我們今天學的算式裡既有加號,又有減號,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加減混合”。(板書課題)

  (2)加減混合的算式計算同連加和連減計算的順序一樣,也是先算前面的,也就是從左往右算。

  三、鞏固練習

  1.圖式結合題。引導學生根據部分算式說出圖意,再在書上填空。

  請幾名學生說說計算的過程。

  2.闖關題

  (1)計算題。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明確運算的順序。

  (2)送魚雷回家圖。

  指名學生上臺演示將魚雷送回自己的家,集體核對結果。

  (3)看圖說話列式。

  談話:動物遊樂園有猴子、小豬,還有兔子。根據老師的要求,你準備列一個怎樣的算式?請在書上填空,填好後,同桌互相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師依次出示三道算式,請同學說說老師的想法,然後全班交流。

  3.課後作業:完成書本上第75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學到了什麼知識呢?加減混合運算應該怎樣計算?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板書設計:

  加減混合

  7-2=5

  5+3=87-2+3=8

  6+2-3=5

  前——後

  左——右

  教學反思:

  教材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上車、下車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受生活裡的加減混合的現實問題。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還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算式的圖,意在讓學生體會生活裡的數學問題的多樣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

  利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闖關遊戲,把“想想做做”中的題目用遊戲的形式展現,直觀形象、圖文並茂地顯現生動有趣的`素材,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在遊玩中解決數學問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最後以鼓勵的語句結課,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的順序以及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的式題。

  教學準備:

  口算題卡、練習題卡、情境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有關計算,還學習了連加連減,在這裡,老師準備了一些計算題卡,看看哪些小朋友能準確地計算出答案。)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指著後兩張口算卡片提問,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做?(加減混合)像這樣的加減混合算式,我們還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加減混合的知識。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二、創設情景,探究新知

  (一)創設情景。自主探究,提出問題。

  出示例3。

  師:同學們來看,一輛5路公交車緩緩地開過來了,它停在了中山路站。

  1、仔細觀察,請同學來說一說畫面中都告訴了我們哪些資訊?

  (車上原來有67人,下車的有25人,上車的有28人。)

  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板書:現在有多少人?

  2、根據圖意列出算式。(板書)

  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幾個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3、探究演算法。

  (1)師提問:“在67—25+28=67+28—25=28—25+67=裡面既有加又有減,是加減混合的.算式,該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2)請個別同學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問:“那同學們會列豎式計算嗎?(會),在列豎式計算的時候,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列豎式時,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列式時要把數抄寫正確,看清楚是加是減再計算,最後別忘了寫橫式得數)

  (3)分組讓學生嘗試計算(讓兩位同學板演),教師巡視,個別糾正。

  (4)集體講解,規範板書。

  (5)小黑板出示:(列豎式時,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列式時要把數抄寫正確,看清楚是加是減再計算,最後別忘了寫橫式得數。)讓學生齊讀一遍。

  三、鞏固練習

  1、(拿出練習卡片)列豎式計算下面兩道題。

  56+34—20=()

  78—24+39=()

  2、我是口算小能手。

  55+30—5=

  56—3+9=

  36—4—32=

  81—7—70=

  37+10—5=

  76+4—30=

  3、我有46元錢,買故事書用去15元,媽媽又給了我19元,現在我有多少元錢?

  以上4道題由學生自由完成,集體展評。

  4、拓展題

  誰來當大王?

  自從孫悟空離開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經,山裡的猴子們就開始爭著要當花果山的大王。一隻老猴子說:“我來出一道題,25+47+25—7—30=?誰能算出來誰就是大王。”結果沒有一隻小猴子能算出來。你來試一試吧!想一想,能巧算嗎?

  25+47+25—7—30=(鼓勵學生自主完成,擇優講評。)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混合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

  2.掌握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3.初步學習用加減混合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第75頁兩道題的課件。

  2.學生準備小棒、圓片等學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先計算下面各題,然後說一說計算的順序。

  3+2+1=

  5+3+2=

  8-2-3=

  10-5-3=

  計算後先讓學生說一說計算5+3+2和10-5-3兩題時分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他們著重說一說在5+3+2的計算中第二步是哪兩個數相加,在10-5-3的計算中是哪兩個數相減。

  二、新課引入

  1.在複習題後面兩道題的旁邊出示如下兩個算式。

  5+3-2

  10-5+3

  引導學生觀察,並用複習題中的後兩題和上面兩題作比較,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2.教師談話:上面這兩道題中既有加法又有減法,我們把這樣的計算叫做加減混合計算,這節課就來學習這樣的計算。

  3.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三、學習新知識

  1.學習例1。

  (1)在螢幕上出現湖裡有4只天鵝,又飛來3只天鵝的場面。

  教師:螢幕上反映了什麼內容,你能從螢幕上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湖裡有4只天鵝,又飛來3只天鵝,可以提出“湖裡一共有幾隻天鵝”的問題。

  教師:要算湖裡一共有幾隻天鵝怎樣列式?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4+3

  (2)螢幕上出現湖裡7只天鵝飛走2只的場面。

  教師:湖裡天鵝的只數發生了什麼變化,現在還有幾隻天鵝?

  教師配合學生的回答在“4+3”的後面寫“-2”,把算式寫完整4+3-2。

  教師:為什麼要在4加3的後面減去2?

  學生:因為湖裡原來有4只天鵝,飛來3只後又飛走2只,只有從原來的4只和又飛來的3只這兩部分合起來的總數里減去飛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數。

  (3)引導學生結合螢幕上出現的畫面(或結合教材例1的插圖)說一說算式4+3-2所表示的意義。

  (4)學習4+3-2的計算順序。

  引導學生討論:結合螢幕上反映的湖裡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學生彙報交流討論情況,並說出計算順序。根據學生的敘述過程在螢幕上的算式“

  4+3-2”中標明計算順序並依次閃動“”和“”兩部分。

  教師:第二步是幾減2,為什麼是這個數減2?

  學生:第二步是7減2,因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兩個數相加的得數減去2,所以是7減2。

  2.學習例2。

  (1)在螢幕上出現反映“湖裡有4只天鵝,飛走2只後,又飛來3只”連續變化過程的畫面。

  (2)引導學生根據螢幕上的畫面寫出算式。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螢幕上所反映的內容。教師結合學生的敘述在黑板上板書:4-2+3=。

  教師:上面的算式應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學生:先算減法後算加法。

  配合學生的敘述在螢幕上閃動“”。

  教師:為什麼要先算減法?

  學生:因為只有用減法先算出4只天鵝飛走2只湖裡還剩下幾隻天鵝後,才能算出又飛來3只後湖裡現在一共有多少隻天鵝。

  教師:算第二步時是哪兩個數相加?

  學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數“2”和3相加。

  配合學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個方框裡填上“2”,並在螢幕上閃動“”。

  (3)引導學生總結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

  教師:請大家回憶一下上面兩道題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我們計算的順序?

  學生:我們都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算的。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第75頁“做一做”的練習。

  (1)引導學生擺小棒,先在桌面上擺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後又增加4根。

  (2)讓學生根據擺小棒的過程把算式,7-□+□=□填寫完整,並在最後的方框裡填上得數。

  (3)讓學生結合擺小棒的過程說一說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2.計算。

  5-2+3=8-7+8=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指定學生說一說計算順序和第二步分別是幾加幾。

  五、課堂作業

  1.完成練習十二第1題。

  (1)學生分組觀察第1題的插圖,並說一說畫面上反映的內容(重點說出小鴨數量先增加後減少的變化過程)。

  (2)讓學生根據畫面內容獨立填寫算式並計算出得數。

  (3)學生交流計算過程(重點說一說計算的順序)。

  2.完成練習十二第2題。

  先讓學生觀察插圖,明確要求,然後用線把算式和得數連起來。

  3.完成練習十二第3題。

  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檢查、指導學生寫算式的格式。

  六、課堂小結

  1.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時所學習的內容和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

  2.學生交流本課時學習的收穫和體會(先分組交流後全班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並提出所要注意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