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夜遊成語故事

秉燭夜遊成語故事

  導語:夏日夜晚,涼風習習,約上幾位朋友,秉燭夜遊,到天橋上,站在上面往下看,看著馬路上的汽車應接不暇,愜意極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秉燭夜遊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秉燭夜遊成語故事

  【成語】: 秉燭夜遊

  【拼音】: bǐng zhú yè yóu

  【解釋】: 秉:執持。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出處】: 《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舉例造句】: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成語故事】: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擴充套件閱讀:

  明皇秉燭夜遊圖

  【作者介紹】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末大亂,不求仕進,隱居吳淞江畔青丘,又自號青丘子。明初,應朱元璋徵召入朝纂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秋,書成,擢為戶部右侍郎,固辭不就,返歸鄉里。後因受知府魏觀案件的株連而被殺,時年三十九歲。

  高啟是明初最重要的詩人,與其同時的楊基、張羽、徐賁並稱為“吳中四傑”,而成就獨出眾人之上。在創作上他主張“師兼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矣’(《獨庵集序》)。他的取徑較寬,對歷代詩人的長處均有所承擇,尤善於學習唐人歌行、七律,才思壯逸而不劍拔弩張,文辭秀美而不錯採縷金,使元末纖穠縟麗的詩風為之一變。可惜死於盛年,未能脫盡模擬的痕跡而自成一家之體。

  高啟的遺詩近兩千篇,明徐庸編為《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清金檀有《高青丘詩集註》。另有文集《鳧藻集》五卷和詞集《扣舷集》一卷行世。

  【文章說明】這是一首題畫詩,但並不膠著於靜態的畫面,而能夠放開筆觸,驅遣想象,對明皇夜遊宴樂的熱鬧情景作了生動的'刻畫鋪敘。篇末則反跌出樂極生悲的結局,故其諷喻垂戒的用意也就表現得格外有力。全詩色調明麗,情思宛轉。整齊的七言句式,四句一轉韻,平仄韻相間,更增添了聲韻的流暢和美,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受了元、白“長慶體”的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