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

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

  愛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記生活的苦澀;愛心是一首動聽的歌謠,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樂趣;愛心是一股撞開冰閘的春水,使鐵石心腸受到震撼。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 宋江看瓜的故事

  北宋農民起義領袖宋江,小時候就深深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這年夏天的一箇中午,他正在自家的西瓜地裡看瓜,從瓜地西頭道上過來了兩個逃荒要飯的。一個是白鬍子老人,一個是五六歲的小孩,都穿得破破爛爛,身上帶著破碗破瓢。小孩口渴,見到西瓜,哭鬧著非要吃不可。老人怎麼勸說怎麼嚇唬都不行。

  宋江看著怪可憐的,正打算摘個西瓜送給小孩,忽然發現父親正朝瓜地走來呢!他怕父親責備,伸到瓜蒂上的手又縮了回來。

  這一來,小孩哭得更兇了,聲音嘶啞,真叫人受不了。宋江坐立不安,怎麼辦呢?最好有個辦法,既讓小孩吃了瓜,又叫父親不生氣。想呀想,怎麼也想不出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急得他直跺腳。嘿,這一跺,系在腰帶上那串父親給的賞錢“噹啷”直響。宋江心頭一亮,有了好主意。

  宋江來到一老一少跟前,大聲說:“這小孩要吃瓜?白給不行,你們身邊有錢的話,我賣你一個。喔……有十文錢,剛才要來的……夠買一個。行,我去摘……”

  這些話全是說給父親聽的。其實,老人哪有什麼錢呀。他瞪著兩眼望著宋江,越聽越糊塗。

  宋江不管這些,摘了個又大又熟的西瓜,送到老人手裡。

  小孩馬上不哭了。老人感激地跪了下來,千謝萬謝。

  宋江怕露餡,趕緊把老人扶起來,推他走了。

  “你在演什麼戲,啊?”父親走來,臉沉著問。

  宋江心慌,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賣…賣了個西瓜。”說完,指了指身上那串錢。

  父親冷笑一下:“這不是我賞你的錢麼?”

  宋江見自己的機關被父親點破了,臉漲得血紅,一聲不吭。

  父親輕輕拍拍宋江的肩,笑道:“傻孩子,這事你沒錯。把瓜送給這樣的窮人,是應該的……”

  故事二 叢飛的愛心故事

  叢飛(1969.10.29~2006.04.20)原名張崇,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莊臺鎮的農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1994年起,他開始資助貧困山區的貧困孩子,受他資助的孩子達到178人,累計捐助款300萬元。

  叢飛在一些城市的商業演出中,已經小有名氣,每場演出的出場費能夠達到一萬到兩萬元,多的時候一個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幾萬元,資助孩子們的學費。但2003年非典後,叢飛的演出機會銳減,收入也就越來越少,給孩子交學費時資金也緊張起來,當時為了及時給一百多個孩子交上學費,叢飛從親朋好友處先後借了10萬元,在開學前如期給孩子們送去。

  他們就這樣無私地奉獻,為了讓更多的人活得快樂,他們犧牲得太多,但他們無怨無悔。這就是高正榮和叢飛,兩名普通的深圳五星級義工,他們不求回報地奉獻出了自己的愛……

  故事三 買七份報紙的善良姑娘

  蔡特金是德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傑出的女活動家,德國共產黨的建立人之一。她為國際婦女運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還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創始人。

  很小的時候,蔡特金就表現出了她對弱者的同情心和愛心。

  有一次,小蔡特金和父親一塊兒逛街,見到了一個小報童,這位小報童穿得又髒又爛,十分可憐。這個時候,小蔡特金頓時產生了同情之心,便把平時積攢下來和零花錢拿了出來,一下子向小報童買了七份報紙。

  蔡特金的父親十分好奇,不知道自己的女兒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的報紙,於是就問:“你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的報紙?一份不就夠了嗎?”

  小蔡特金以為爸爸批評她亂花錢,難過得低下了頭。

  爸爸看出了女兒的心思,便對女兒說:“孩子,別誤會,我當然知道你為什麼買這樣多,但是你給他七份的錢,拿一份不就可以了嗎?其他的可以讓他去賣嘛!”

  小蔡特金頓時恍然大悟,連忙取出了一份報紙,把剩下的都還給了報童。

  故事四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

  裴斯泰洛齊(joh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n heinrich pest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lozzi,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著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的論述,不僅為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項計劃最後終於失敗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由於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就轉而從事寫作。

  1798的,瑞士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海爾維第(瑞士)共和國。在斯坦茲城,由於貴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動,爆發了農民暴動,政府從法國借兵進行鎮壓,受到頑強抵抗。法軍大肆燒殺,禍及無辜,斯坦茲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個老人和169個孤兒,還有237個兒童無家可歸。

  新政府決定在斯坦茲成立孤兒院,裴斯泰洛齊謝絕了友人所薦的高官厚祿,於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託,負責孤兒院工作。當時他很興奮,說道:“我為實現我一生的夢想,不惜犧牲一切,我的熱情達到了那樣的程度,幾乎可以說:只要讓我開始工作,即使在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沒有火、沒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齊到斯坦茲以後,把修道院改成孤兒院,收容了80個(此數由政府規定)孤兒,這些孤兒“大部分患有嚴重的疥癬,無法行走,頭上長滿潰爛的膿瘡,身上穿著生滿蝨子的破爛衣服。個個面黃肌瘦,牙齒暴露,深鎖愁眉,並以猜疑的目光望著人。頭額上的皺紋充分表現了他們飽經憂患與疑慮的生涯。有的養成虛偽等惡習,難以糾正;有的受悲慘環境的折磨,雖然表面意志堅定,卻猜疑、冷酷、膽怯……;懂得有關愛心的名人故事bc的,十個中無法找到一個。”面對貧兒的這般境況,一般人早就會望而卻步;裴斯泰洛齊卻迎難而上,一心撲在了工作上。

  除僱用一名婦女做飯以外,裴斯泰洛齊承擔了孤兒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樣,他以極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孤兒。他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他們不知有世界、有斯坦茲,只知道跟我形影不離。他們的飲食就是我的飲食。我沒有家園、沒有朋友、沒有僕人,只有他們……,晚上我最後一個就寢,睡在他們中間,陪他們祈禱、讀書,一直到他們睡著;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們換洗髒衣服,並給他們洗滌身上的汙垢。”

  這位慈父以孤兒院為家,視孤兒們為親兒子,在這個大家庭裡,他充分發揚民主,培養孤兒們的道德習慣,並提高他們讀、寫、算的能力。

  戰亂再次降臨了。1799年6月8日孤兒院被迫關閉(被法軍徵為野戰醫院)。裴斯泰洛齊為此聲淚俱下,但無濟於事。他因傷心與勞累過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齊在功成名就、成為世界名人之時,竟不顧高官厚祿的誘惑,以其崇高的品質,把整個心靈和愛心都獻給了孤兒,為貧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這種無私的情懷,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