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的意思

注音 ㄓㄨㄥ ㄔㄥˊ

拼音 zhōng chéng

基本釋義

⒈  官名。即“大中丞”,見該條。

中丞匿於溷藩。——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an official's name;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丞「ㄓㄨㄥ ㄔㄥˊ」

⒈  職官名。漢代御史大夫的屬官,掌蘭臺圖籍祕書,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東漢以降,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的長官。明初設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職位相當於御史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亦例兼右都御史,因此,明清的巡撫也稱為「中丞」。

引證解釋

⒈  漢 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為名。 東漢 以後,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 明 清 時用作對巡撫的稱呼。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清 樑章鉅 《稱謂錄·巡撫》:“明 正統 十四年,命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鄒來學 廵撫 順天、永平 二府……今廵撫之稱中丞,蓋沿於此。”
清 錢大昕 《內閣侍讀嚴道甫傳》:“畢中丞 沅 廵撫 陝西,招至官齋,為文字交。”

⒉  指宮官,內官。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琵琶》:“文宗 朝,有內人 鄭中丞,善胡琴。”
原注:“中丞,即宮人之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