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飭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ㄡ ㄔˋ

拼音 xiū chì

基本釋義

⒈  整治;整修。

repair and maintain;

引證解釋

⒈  行為端正不違禮義,或謹嚴不逾規矩。

《北史·羊烈傳》:“烈 家傳素業,閨門修飭,為世所稱。”
宋 歐陽修 《條約舉人懷挾文字札子》:“其辭藝可稱履行修飭者,不可勝數。”
清 惲敬 《袁州府訓導李君墓誌銘》:“君文辭修飭,其行事造次必以禮。”

⒉  指約束言行,使合乎禮義。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
清 侯方域 《明東平州太守常公墓誌銘》:“性醇厚,與物無競,既舉孝廉,尤自修飭。”

⒊  整治;整修。

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卷八:“師道 因得於城上修飭備禦之具,敵屢進攻皆卻。”
明 王瓊 《雙溪雜記》:“自古據有 河 西,修飭武備,覊縻羗戎之法,惟本朝最為精密。”
清 姚鼐 《方正學祠重修建記》:“明 萬曆 時, 南京 士大夫始建正學祠於其墓前,至國朝數經修飭,今祠宇又已久敝矣。”

⒋  修改潤飾。

清 包世臣 《再與楊季子書》:“國初名集,所見甚尠,就中可指數者:侯朝宗 隨人俯仰,致近俳優, 劉才甫 極力修飭,略無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