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色的意思

注音 ㄕ ㄙㄜˋ

拼音 shī sè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因驚恐而面色變白。

驚愕失色。
諸將皆失色。——《李愬雪夜入蔡州》

turn pale;

⒉  失去本來的色彩或光彩。

年久失色。
我腦海裡忽然湧出許多作家在書中對雲的千姿百態、千嬌百媚的描寫,但一同我眼前親見的景象相比,卻都有點失色了。——《雲賦》

eclipse;


英文 to lose color, to turn pale

德語 erbleichen (V)​

法語 se faner, se flérir, pâlir, blêmir

國語辭典簡編本

失色「ㄕ ㄙㄜˋ」

1.失去原本的容色。形容神色因驚惶而改變。

造句她當場目睹一起搶劫案,嚇得花容失色

2.失去光彩。

造句她那曼妙的舞姿,使得所有參賽者都相形失色

國語辭典修訂本

失色「ㄕ ㄙㄜˋ」

⒈  對人的表情、態度不莊重。

《禮記·表記》:「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⒉  失去原本的容色。形容神色因驚惶改變。也作「失容」。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聽了,面孔失色,做聲不得。」

減色 失態

引證解釋

⒈  容貌不莊重。

《禮記·表記》:“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鄭玄 注:“失,謂失其容止之節也。 《玉藻》曰:‘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
明 劉元卿 《賢奕編·間鈔上》:“宴或以家姬作樂,談笑竟日,未嘗一目之,常以拇指搯中指自持,翊旦眎其指,甲痕猶在,蓋恐失色於人也。”

⒉  因羞愧、吃驚或發怒而改變神色。

《莊子·天地》:“子貢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
成玄英 疏:“卑陬,慚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顏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常。”
《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明史·毛忠傳》:“賊來益眾,軍中皆失色。”
曹禺 《雷雨》第一幕:“周萍 (更驚恐):‘爸,沒有的事,沒有。’ 周樸園 :‘一個人敢作就要敢當。’ 周萍 (失色):‘爸!’”

⒊  泛指改變顏色。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紫草》:“其棚下,勿使驢馬糞及人溺,又忌菸,皆令草失色。”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病久了,她進門有些顫抖,嘴脣慘白失色,頭髮微亂。”

⒋  猶言丟臉。

《醒世恆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帶累佛面無光,山門失色。”

⒌  指不顧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