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學的意思

注音 ㄐ一ˋ ㄒㄩㄝˊ

拼音 jì xué

基本釋義

⒈  古指在州縣官學就學的外地士人。

⒉  明代童生,通過捐納或經提學考試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稱為“寄學”。

引證解釋

⒈  古指在州縣官學就學的外地士人。

宋 王溥 《唐會要·學校》:“會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內士人寄客脩明經、進士業者,並宜隸於太學,外州縣寄學及士人,並宜隸各所在官學。”

⒉  明 代童生,通過捐納或經提學考試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稱為“寄學”。 俞樾 《茶香室續鈔·儒士觀場》引 清 張穆 《顧亭林年譜》:“天啟 五年乙丑,年十三歲,時有納穀寄學之例。

蠡源公 以先生天資穎異,合早取科名,遂為先生應例。”
又引 清 車守謙 語云:“明 時寄學,亦經提學考取歲試後,準作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