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然的意思

注音 ㄊ一ˋ ㄖㄢˊ

拼音 tì rán

基本釋義

⒈  惶恐貌。

⒉  憂慮貌。

⒊  警覺省悟貌。

引證解釋

⒈  惶恐貌。 《晏子春秋·雜上九》:“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聞之,不待時而入見 景公,公汗出惕然。”
漢 劉向 《說苑·尊賢》:“諸侯舉兵以伐 齊,齊王 聞之,惕然而恐。”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謀議弗臧,職業不舉,惕然內訟,深媿初心。”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馮相 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

⒉  憂慮貌。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六軍守衛於空宮,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為臣子,誰不惕然。”
宋 陸游 《歲暮感懷》詩:“長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勸》:“你雖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將邁矣,君可惕然。”

⒊  警覺省悟貌。

《史記·龜策列傳》:“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郭汾陽 治第,謂工人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築者釋錘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築,今某死,某亡,某敗,某絶,人自改換,牆固無恙。’令公聞之,惕然動心,即日請老。”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在坐諸友聞知,惕然皆有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