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月的意思

注音 ㄕˊ ㄩㄝˋ

拼音 shí yuè

基本釋義

⒈  四時和月分。

⒉  時間;時候。

⒊  指節令。

引證解釋

⒈  四時和月分。

《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孔 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學者不以時月考之,每語屯田,必為稱首,可笑。”

⒉  時間;時候。

《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稽廢時月。”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札子》:“至於 廖恩 之鼠竊,而能稽誅於時月者,蓋由追討之兵不足, 恩 已自歸,而所遣北兵,猶在道路。則東南之寡弱,蓋可知也。”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緊急時月, 蘇 鬆 兵備暫駐 崇明,寧 紹 兵備或海道內推擇一人暫駐 舟山。”

⒊  指節令。

晉 張華 《上巳篇》:“姑洗應時月,元巳啟良辰。”
《宋書·明帝紀》:“自今鱗介羽毛,餚核眾品,非時月可採,器味所須,可一皆禁斷,嚴為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