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的意思

注音 ㄇㄨˋ ㄌㄢˊ

拼音 mù lán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一種落葉喬木,葉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裡面白色,果實是彎曲的長圓形。花蕾供藥用。

lily magnolia;

⒉  這種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筆”

lilymagnolia flower;

國語辭典修訂本

木蘭「ㄇㄨˋ ㄌㄢˊ」

⒈  辛夷的別名。參見「辛夷」條。

⒉  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輶紀行》以為北魏人,宋翔鳳《過庭錄》以為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以為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

引證解釋

⒈  香木名。又名杜蘭、林蘭。皮似桂而香,狀如楠樹。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枏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
晉 潘岳 《西征賦》:“門礠石而梁木蘭兮,構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木蘭》:“木蘭枝葉俱疎,其花內白外紫,亦有四季開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為舟。”

⒉  指此種植物的花。

《楚辭·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⒊  民間傳說人物。曾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故事最早見於 北朝 民歌《木蘭詩》。其姓氏或作 花,或作 朱,也作 木,均無確證。

明 無名氏 《贈書記·花燭猜謎》:“不是我將伊拋閃,還是你紅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蘭。”
清 鬆琴 《女學生入學歌》:“緹縈 木蘭 真可兒, 班昭 我所師。”

⒋  圍場名。約當今 河北 圍場縣 地。木蘭系滿語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雍正 諸朝,皇帝常於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圍獵習武,稱木蘭秋獮,稱其地為 木蘭圍場。雍正 時,四周立柵,關防甚嚴, 咸豐 以後,獮禮廢弛,始逐漸放墾,其後墾民漸集,乃置圍場廳,公元1913年改為 圍場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本朝撫綏 蒙古 之典,以木蘭秋獮為最盛。木蘭者,圍場之通稱也。”
原注:“仲秋之後,虞人效鹿鳴以致鹿曰哨鹿,國語謂之木蘭,因以名圍場雲。”
《清通典·禮軍一》:“每歲巡幸木蘭,大舉秋獮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