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

注音 ㄍㄜˊ

拼音

基本釋義

國語辭典簡編本

格「ㄍㄜˊ」

1.由線條組成的框。

造句、方、空

2.標準、形制。

造句、規

3.品貌、氣質、風範。

造句、品、風

4.打鬥、擊殺。

造句鬥、

5.窮究。

造句物致知

6.體式。

造句、譬喻

7.量詞。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

造句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ㄍㄜˊ

拼音


[名]
1.長枝條。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溷淆,枝格相交。」

2.方形的空框或用線條組成的四方形。如:「窗格」、「方格」。

3.架子的分層。如:「這期的雜誌,就放在書架的第三格。」

4.量詞。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如:「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5.標準、法式。如:「資格」、「規格」、「合格」、「破格」。

6.人品、氣量、風度、情操的泛稱。如:「人格」、「品格」。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難繼也。」

7.修辭的方法稱為「格」。如:「譬喻格」、「誇張格」。

8.姓。如漢代有格班,隋代有格處仁。
[動]
1.匡正、改正。《書經.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孟子.離婁上》:「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2.匹敵、抵抗。《史記.卷七十.張儀傳》:「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3.阻礙、阻止。《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4.打鬥、擊殺。如:「格鬥」、「格殺」。《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5.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6.至、來。《書經.堯典》:「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格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

7.感通。《書經.說命下》:「佑我烈祖,格於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樂志敘:「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