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的意思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一ㄤˇ ㄎㄜˇ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詞性 形容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可作兩種解釋;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官僚主義的模稜兩可和含糊其詞的大雜燴。

double-talk; ambiguous;

相似詞

拖泥帶水 似是而非 無可不可 不陰不陽 模稜兩端 含糊其詞 文文莫莫 閃爍其詞 優柔寡斷 含含糊糊 不置可否 不可置否

相反詞

一望而知 斬釘截鐵 大是大非 不可名狀 彰明較著 旗幟鮮明 不言而喻 提綱挈領 顯而易見 千真萬確 奉行不悖

國語辭典簡編本

模稜兩可「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形容意見含混、不明確,似可,亦似不可。本作摸稜兩可,指摸著稜角的兩面,不做確指。

造句主管人員不要做出模稜兩可的決策,否則會令員工無所適從。

國語辭典修訂本

模稜兩可「ㄇㄛˊ ㄌㄥˊ ㄌ一ㄤˇ ㄎㄜˇ」

⒈  比喻含糊、不明確的意見、態度或主張等。參見「摸稜兩可」條。

《明史·卷二〇八·餘珊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稜兩可。」

斬釘截鐵

引證解釋

⒈  形容對事情的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明史·餘珊傳》:“堅白異同,模稜兩可,是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五:“他覺得在 文采 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就不得不採取些模稜兩可、含混的語句了。”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書記……怕得罪人,在支部發生爭論時,常常是模稜兩可,搖擺不定。”
亦作“模稜兩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粵東紀事》:“祁宮保 模稜兩端,怕事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