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義的意思

注音 一ˋ 一ˋ

拼音 yì yì

基本釋義

⒈  不同的含義;意思不同。

⒉  不同的觀點;新的見解。

⒊  指不同的意見,異議。

⒋  道理不同。

⒌  違反常規、禮法。

引證解釋

⒈  不同的含義;意思不同。

《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同字異義例》:“古書亦有上下文同字而異義者。”

⒉  不同的觀點;新的見解。

《後漢書·章帝紀》:“其令群儒選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樑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義焉。”
《晉書·王接傳》:“﹝ 接 ﹞備覽眾書,多出異義。”

⒊  指不同的意見,異議。一本作“異議”。

宋 蘇軾 《次韻答劉涇》:“新音百變口如鶯,異義蜂起弟子爭。”

⒋  道理不同。

漢 班固 《白虎通·三軍》:“告天何?示不自專,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
南朝 宋 顏延之 《重釋何衡陽》:“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公私殊異,已備前白。”

⒌  違反常規、禮法。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傳《春秋》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
徐彥 疏:“非常異義者,即 莊 四年 齊襄 復九世之讎而滅 紀,僖 元年實與 齊桓 專封是也,此即非常之異義,言異於 文 武 時……若其常義,則諸侯不得擅滅,諸侯不得專封。”
宋 曾鞏 《為人後議》:“故為人後者,為之降其父母之服,《禮》則有之矣;為之絶其父母之名,則《禮》未之有也……今欲使從所後者為屬,而變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異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