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的意思

注音 ㄕˊ ㄍㄨˇ ㄨㄣˊ

拼音 shí gǔ wén

基本釋義

⒈  石鼓上刻的銘文,也指這種銘文所用的字型。石鼓是戰國時秦國留存下來的文物,略象鼓,共有十個,上面刻有四言詩銘文,唐代初年在今陝西鳳翔縣發現,現存北京。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英文 early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in stone, a precursor of the small seal 小篆[xiao3 zhuan4]

國語辭典修訂本

石鼓文「ㄕˊ ㄍㄨˇ ㄨㄣˊ」

⒈  東周時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時在天興三畤原出土(今陝西省寶雞市)​,共有十塊,每面環刻一首四言詩,內容多為歌頌田原之美和秦國國君的遊獵情形。字型介於籀篆之間,其中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引證解釋

⒈  東周 初 秦國 刻石文字。在十塊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韻文,記述 秦國 國君的遊獵情況。後世亦稱為“獵碣”。 唐 初在 天興 (今 陝西省 寶雞市 ) 三畤原 出土。 杜甫 韓愈 等都有詩篇歌詠,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 都極推重其書法。現在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藏 北京 故宮博物院。參見“石鼓”。

唐 韓愈 《石鼓歌》:“張生 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五二:“象形文字鴻荒祖,石鼓文同石柱銘。”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三》:“最著名的是 東周 初年的所謂‘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