稊稗的意思

注音 ㄊ一ˊ ㄅㄞˋ

拼音 tí bài

基本釋義

⒈  一種形似谷的草。

國語辭典修訂本

稊稗「ㄊ一ˊ ㄅㄞˋ」

⒈  兩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稗生於水田溼地,莖粗大,高約一、二公尺,苗葉似穇子,細長而漸尖,邊緣有細鋸齒。初秋開花,殼上有芒,為綠色或紫色。子如黍粒大小,茶褐色。可磨做麵食,或為家畜飼料。稊類似稗,穗像粟,生於荒地。

《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澧州樂普山元安禪師》:「肌骨異芻蕘,稊稗終難映。」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三·谷部·稗》:「五穀不熟,不如稊稗。稊苗似稗,而穗如粟,有紫毛,即烏禾也。」

引證解釋

⒈  一種形似谷的草。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 問於 莊子 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 曰:‘在稊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薰蕕任盛貯,稊稗莫超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