筌蹄的意思

注音 ㄑㄨㄢˊ ㄊ一ˊ

拼音 quán tí

基本釋義

⒈  亦作“筌蹏”。《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筌”,捕魚竹器;蹄,捕兔網。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⒉  南朝士大夫貴族講經說法時手執的麈尾之類。

國語辭典修訂本

筌蹄「ㄑㄨㄢˊ ㄊ一ˊ」

⒈  比喻為達某種目的所使用的工具。參見「荃蹄」條。

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詩·序〉:「莊列寓言,風騷比興,多假蟲鳥以為筌蹄。」

⒉  南朝時貴族與士大夫講經說法時所執拂麈之類的東西。

《南史·卷八〇·賊臣傳·侯景傳》:「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命景離席,使其唱經。」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筌蹏”。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筌,一本作“筌”,捕魚竹器;蹄,捕兔網。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書序》 唐 孔穎達 疏:“故《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言者意之筌蹄,書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讀》詩:“顧思文載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龔自珍 《對策》:“之人也,少壯之心力,早耗於祿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社會上感於諸君喚醒之力,不能為筌蹄之忘,於是開會發電,無在不願與諸君為連帶之關係,此人情之常,無可非難。”

⒉  南朝 士大夫貴族講經說法時手執的麈尾之類。

《南史·賊臣傳·侯景》:“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
《南史·賊臣傳·侯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頭插象牙梳,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