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晦的意思

注音 ㄅ一ˋ ㄏㄨㄟˋ

拼音 bì huì

基本釋義

⒈  猶矇蔽。

⒉  謂受矇蔽而昏暗。

⒊  隱覆晦澀。

引證解釋

⒈  猶矇蔽。

《戰國策·趙策二》:“奉陽君 相,專權擅勢,蔽晦先王,獨制官事。”
《楚辭·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

⒉  謂受矇蔽而昏暗。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管仲 既死, 桓 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將廢…… 桓公 不寤,天子蔽晦。”
顏師古 注:“被掩蔽而暗也。”

⒊  隱覆晦澀。

清 方苞 《書<陳氏集說補正>後》:“餘少治《戴記》,見 陳氏 《集説》,於《記》之本指,時有未達而反以蔽晦之者,及得 徐司寇 所刻《集説補正》,而惑之解者過半。”
清 邵懿辰 《贈陳藝叔序》:“方 乾隆 中,俗學橫流,其聰明傑魁之士,相劘而為考證行末之務,名治經而經日以蔽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