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ㄠ ㄒ一ㄠ

拼音 xiāo xiāo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形容馬嘶鳴聲。

馬鳴蕭蕭。
蕭蕭班馬鳴。——唐·李白《送友人》
車轔轔,馬蕭蕭。——唐·杜甫《兵車行》

whinny and neigh;

⒉  風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戰國策·燕策》
風蕭蕭。

sough; whistle;

⒊  冷落悽清的樣子。

desolate;

⒋  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

祖父看見了鏡裡的白髮蕭蕭。

thin;

國語辭典簡編本

蕭蕭「ㄒㄧㄠ ㄒㄧㄠ」

狀聲詞:(1) 形容馬鳴聲。

造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唐.李白〈送友人〉詩) (2) 形容風聲。

造句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 (3) 形容落葉聲。

造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唐.杜甫〈登高〉詩)

國語辭典修訂本

蕭蕭「ㄒ一ㄠ ㄒ一ㄠ」

⒈  狀聲詞:(1)​ 形容馬鳴聲。唐·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2)​ 形容風聲。(3)​形容落葉聲。唐·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 袞袞來。」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⒉  白髮稀疏的樣子。

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金·元好問〈石州慢·擊築行歌〉詞:「漫漫長路,蕭蕭兩鬢黃塵,騎驢漫與行人語。」

引證解釋

⒈  象聲詞。常形容馬叫聲、風雨聲、流水聲、草木搖落聲、樂器聲等。

《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斾旌。”
晉 陶潛 《詠荊軻》:“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唐 劉長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 羌 笛聲相和。”
宋 王安石 《試院中五絕句》之五:“蕭蕭疏雨吹簷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質張學士敏之見贈》之五:“雲飄飄,水蕭蕭,一燈香火過閒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連瑣》:“楊子畏,居於 泗水 之濱。齋臨曠野,牆外多古墓,夜聞白楊蕭蕭,聲如濤湧。”
冰心 《超人·離家的一年》:“月影下,樹葉蕭蕭。”

⒉  蕭條;寂靜。

晉 陶潛 《自祭文》:“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 宋 臣,儉笑 王孫。”
唐 皎然 《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詩:“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
明 高啟 《秋日江居寫懷》詩之七:“漁村靄靄緣江暗,農徑蕭蕭入圃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女數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門,蕭蕭閉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蕭蕭,秋雲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擾攘。”

⒊  形容悽清、寒冷。

晉 陶潛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雲,蕭蕭冬月。”
唐 韓愈 《謝自然》詩:“白日變幽晦,蕭蕭風景寒。”
明 詹同 《出獵圖》詩:“穹廬散野如繁星,涼月蕭蕭照平陸。”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四章:“荒村風雪,蕭蕭徹骨。”

⒋  稀疏。

唐 牟融 《遊報本寺》詩:“茶煙裊裊籠禪榻,竹影蕭蕭掃徑苔。”
宋 李綱 《摘鬢間白髮有感》詩:“蕭蕭不勝梳,擾擾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記·命試》:“白髮蕭蕭今已老,歸閒堪守林皋,夢迴青瑣戀王朝。”
鄭振鐸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亞哥斯 見了這位白髮蕭蕭的老人這樣沉痛的呼籲,他卻是不動心。”

⒌  簡陋。

唐 牟融 《送範啟東還京》詩:“蕭蕭行李上徵鞍,滿目離情慾去難。”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四折:“行李蕭蕭倦修整,甘歲月淹留帝京。”
明 高啟 《送蕭隱君自句曲經吳歸維揚》詩:“來去逐 江 雲,蕭蕭舊巾屨。”

⒍  蕭灑。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嵇康 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上》:“﹝ 李約 ﹞以近屬宰相子,而雅度玄機,蕭蕭衝遠,德行既優,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題畫竹次杜水庵韻》:“蕭蕭美人脫凡俗,蕉姓稱蘿名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