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的意思

注音 ㄊ一ㄠˊ ㄏㄜˊ

拼音 tiáo hé

詞性 動詞 形容詞

基本釋義

⒈  調解使和好。

調和對立的觀點。

mediate; reconcile;

⒉  配合得適當;和諧。

色彩調和。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

⒊  折中;妥協。

compromise; make concessions;

⒋  混和;攙和。

mix; blend; temper;

⒌  調味。

非調和之有異。——清·周容《芋老人傳》

flavour; season;

⒍  調味品。

seasoning; condiment;

相似詞

調解 諧和 融合 和諧 折衷 調停 協和 妥協 妥洽 協調

相反詞

挑唆 失調 鬧爭

國語辭典簡編本

調和「ㄊㄧㄠˊ ㄏㄜˊ」

1.烹調五味。

造句廚師善於調和五味,烹飪佳餚。

2.和諧、融洽。

造句這幅水彩畫的顏色相當調和,不愧是大師的名作。

3.協調處理。

造句陰陽調和

4.排解紛爭。

造句他們倆人爭執不休,你還是居中調和調和吧!

國語辭典修訂本

調和「ㄊ一ㄠˊ ㄏㄜˊ」

⒈  烹調。

《呂氏春秋·孟春紀·去私》:「庖人調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
《水滸傳·第一〇回》:「因見小人勤謹,安排的好菜蔬,調和的好汁水,來吃的人都喝采,以此買賣順當。」

⒉  和諧、融洽。

《墨子·節葬下》:「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

協調 調解

失調 挑唆 鬧爭

⒊  消弭爭端。

《紅樓夢·第二二回》:「細想自己原為他二人,怕生隙惱,方在中調和。」

⒋  協調整理。

《莊子·天運》:「一清一濁,陰陽調和。」

協調 調解

失調 挑唆 鬧爭

⒌  調味佐料。

《西遊記·第六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飯,等我們去買調和來。』」

⒍  安慰。

《水滸傳·第七回》:「婦人家水性,見了衙內這般風流人物,再著些甜話兒調和他,不由他不肯。」

引證解釋

⒈  烹調,調味。

《管子·小稱》:“夫 易牙 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
《後漢書·獨行傳·陸續》:“續 曰:‘因食餉羹,識母所自調和,故知來耳。’”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不假調和,野蔬何以有味。”

⒉  攪拌均勻。

《齊民要術·種麻子》引《氾勝之書》:“種麻,預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
宋 梅堯臣 《蜜》詩:“調和露與英,凝甘滑於髓。”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此茆味異,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長生……宜調和美酒飲之。”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二:“調和諸種顏料,只顯一種帶灰的黑。”

⒊  調味用的佐料。

《西遊記》第六八回:“有兩個在官人問道:‘長老那裡去?’ 行者 道:‘買調和。’那人道:‘……那 鄭 家雜貨店,憑你買多少油、鹽、醬、醋、薑、椒。’”
韓文洲 《四年不改》:“怎麼搞的?什麼調和也沒有!我走了幾家沒有吃到點醋。”

⒋  協調、和諧;使和諧。

《墨子·節葬下》:“是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是故大國不耆攻之。”
漢 賈誼 《新書·六術》:“是故五聲宮、商、角、徵、羽,唱和相應而調和。”
唐 元稹 《桐花》詩:“爾生不得所,我願裁為琴。安置君王側,調和元首音。”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十一章:“周僕 竭力使自己的情緒與屋裡的氣氛相調和。”

⒌  折中,中和。

《荀子·修身》:“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
魯迅 《三閒集·無聲的中國》:“中國 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梁任公 又謂《四十二章》頗含大乘教理,其偽作者深通 老 莊 之學,懷抱調和釋、道思想。”

⒍  調解,消弭爭端。

宋 蘇軾 《大雪論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見 呂公著、安燾、呂大防、範純仁,皆言差役不便,但為已行之,今不欲輕變,兼恐臺諫分爭,卒難調和。”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九:“烏武壯、向忠武 二公亦皆名將,積有齟齬, 江忠烈 在 烏 幕,調和之苦,甚於恭勤。”
吳泰昌 《阿英憶左聯》:“來人是為調和創造社、太陽社與 魯迅 的關係。”

⒎  調理使和順。

唐 劉禹錫 《代裴相公讓官表》之三:“雖有藥石,安能調和?”
《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待學生先以煎藥治其虛熱,調和臟腑,即進飲食。”

⒏  指和順。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捲上:“一中年婦人,按脈調和,乃雲無病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