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

注音 ㄒㄧㄤˋ

拼音 xiàng

基本釋義

國語辭典簡編本

象「ㄒㄧㄤˋ」

1.動物名。哺乳綱長鼻目。力強,性溫馴。皮厚,毛少,耳大,鼻長圓筒狀,能伸捲自如,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產於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 △大  ◎

2.樣貌、狀態。

造句、氣、萬更新

3.摹擬。

造句形、

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ㄒㄧㄤˋ

拼音 xiàng


[名]
1.動物名。哺乳綱長鼻目。力強,性溫馴。皮厚,毛少,耳大,鼻長圓筒狀,能伸捲自如,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產於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現生存者有非洲象與亞洲象二種,前者凶野難馴,後者則溫馴。俗稱為「大象」。

2.形狀、樣子、狀態。如:「景象」、「圖象」、「天象」、「氣象」。

3.法令、法律。《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

4.《易經》十翼之一。參見「象傳」條。

5.古代一種執干戈作擊刺狀的舞蹈。《詩經.周頌.維清.序》:「〈維清〉,奏象舞也。」漢.鄭玄.箋:「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6.姓。如秦代有象武。
[動]
1.相似。通「像」。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三:「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2.摹擬、效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漢書.卷三○.藝文志》:「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