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乘致寇的意思

注音 ㄈㄨˋ ㄔㄥˊ ㄓˋ ㄎㄡˋ

拼音 fù chéng zhì kòu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孔穎達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負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車騎之上而負於物也,故寇盜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競欲奪之。”意思是卑賤者揹著人家的財物,又坐上大馬車顯耀,就會招致強盜來搶。後以“負乘致寇”謂居非其位,才不稱職,就會招致禍患。

國語辭典修訂本

負乘致寇「ㄈㄨˋ ㄔㄥˊ ㄓˋ ㄎㄡˋ」

⒈  語本因才德不稱其位而導致盜寇入侵。

《易經·繫辭上》:「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北周·庾信〈為閻大將乞致仕表〉:「尸祿素餐,久紊彝典,負乘致寇,徒煩有司。」

引證解釋

⒈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孔穎達 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負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車騎之上而負於物也,故寇盜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競欲奪之。”
意思是卑賤者揹著人家的財物,又坐上大馬車顯耀,就會招致強盜來搶。後以“負乘致寇”謂居非其位,才不稱職,就會招致禍患。 《晉書·張祚傳》:“城峻衝生,負乘致寇,惟陛下圖之。”
北周 庾信 《為閻大將軍乞致仕表》:“而臣甲子既多,耄年又及,無參賓客之事,謬達諸侯之班。尸祿素餐,久紊彝典,負乘致寇,徒煩有司。”
《太平廣記》卷八二引 唐 陳翰 《異聞集·呂翁》:“﹝臣﹞有忝恩造,無裨聖化,負乘致寇,履薄戰兢。”
亦省作“負乘”。 《後漢書·靈帝紀贊》:“靈帝 負乘,委體宦孽。徵亡備兆,《小雅》盡缺。麋鹿霜露,遂棲宮衛。”
李賢 注:“《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言帝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唐 劉禹錫 《代謝男師損等官表》:“虛受丘山之賜,實增負乘之憂。”
《明史·外戚傳序》:“一二怙恩負乘之徒,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