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

注音 ㄊㄨㄟˋ ㄅ一ˋ ㄙㄢ ㄕㄜˋ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詞性 動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比喻對人讓步,避免衝突。

fink out; keep sb. at arm's length;

相似詞

委曲求全 避君三舍 遠而避之 望而生畏 退徙三舍

相反詞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 長驅直入 爭權奪利 挺身而出 你追我趕 以牙還牙 迎頭趕上 周旋到底 迎難而上

德語 etw. umgehen, vermeiden (V)​

國語辭典簡編本

退避三舍「ㄊㄨㄟˋ ㄅㄧˋ ㄙㄢ ㄕㄜˋ」

舍,古代行軍時每三十里就停下來休息;三舍指九十里。退避三舍指為避免正面衝突或因害怕而主動讓步逃避,不與對方相抗。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造句那位老師因為面貌嚴肅,上課時又嚴厲,許多學生看見他都退避三舍,唯恐被他叫住訓話。

國語辭典修訂本

退避三舍「ㄊㄨㄟˋ ㄅ一ˋ ㄙㄢ ㄕㄜˋ」

⒈  比喻遇到實力很強的對手,為避免正面衝突折損太多,乃主動讓步,不與人爭。參見「辟君三舍」條。

《儒林外史·第一〇回》:「賢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鏡花緣·第五六回》:「非獨本郡眾人所不能及,即天下閨才,亦當退避三舍哩!」

遠而避之

周旋到底

引證解釋

⒈  舍,軍行三十里。後 重耳 返國執政, 晉 楚 城濮 之戰, 晉 軍果“退三舍以闢之”。

春秋 晉 公子 重耳 出亡至 楚,楚成王 禮遇 重耳,並問:“公子若反 晉國,則何以報不穀?”
重耳 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 晉國,晉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後因以“退避三舍”表示退讓,不敢與爭。 明 葉憲祖 《鸞鎞記·京晤》:“似你這般詩才,不怕 杜羔 不退避三舍。”
《儒林外史》第十回:“賢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閒的 吳教授,他卻要退避三舍,再也輪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