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談的意思

注音 一ㄡˊ ㄊㄢˊ

拼音 yóu tán

基本釋義

⒈  遊說。

⒉  閒談;清談。

⒊  謂言談浮誇不實。

⒋  稱揚。

國語辭典修訂本

遊談「一ㄡˊ ㄊㄢˊ」

⒈  遊說。

《漢書·卷五一·鄒陽傳》:「聖王底節修德,則遊談之士歸義思名。」

⒉  遨遊談論。

《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仇覽傳》:「天子修設太學,豈但使人遊談其中。」
漢·蔡邕〈與袁公書〉:「朝夕遊談,從學宴飲。」

引證解釋

⒈  遊說。

《戰國策·趙策二》:“秦陽君 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賓客遊談之士,無敢盡忠於前者。”
《漢書·鄒陽傳》:“聖王底節修德,則遊談之士歸義思名。”

⒉  閒談;清談。

《後漢書·周勰傳》:“至 延熹 二年,乃開門延賓,遊談宴樂。”
唐 劉知幾 《史通·列傳》:“其間則有生無令聞,死無異蹟,用使遊談者靡徵其事,講習者罕記其名,而虛班史傳,妄佔篇目。”
宋 葉適 《治勢上》:“若夫五胡之亂, 西晉 之傾覆,此其患特起於公卿子弟,里巷書生遊談聚論,沉湎淫佚而已。”

⒊  謂言談浮誇不實。

宋 曾鞏 《序越州鑑湖圖》:“今謂湖不必復者,曰湖田之入既饒矣,此遊談之士為利於侵耕者言之也。”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監司無檢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績,而遊談之眾,因得以亂真。”

⒋  稱揚。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四:“唐 朝人士,以詩名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遊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
明 楊慎 《<四川總志>序》:“自 漢 而下,文章之盛無出於四子矣,然豈徒四海考儁遊談為譽哉!”
1. 猶遊說。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凡有遊談專對獻策上書者,莫不引為端緒,歸其的準。”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三》:“然則叩馬之諫, 太史氏 所採據,果何書也……蓋 戰國 遊談之口,而 遷 信之太果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鄉興賢能論》:“齊 能用 管敬仲、甯戚,秦 能用 由余、百里奚,楚 能用 觀丁父、彭仲爽,善矣。 戰國 因之,招延遊談之士夫。”

⒌  交遊閒談。

宋 王象之 《<輿地紀勝>序》:“然不過辨古今,析同異……資遊談而誇辯博,則有之矣。”
明 陸深 《燕閒錄》:“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績,而遊談之眾,因得以亂真。”
清 樑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蔡木龕》:“又好遊談,一邱壑之勝,必窮其境而後已。”

⒍  古代博戲名。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今之博戲……又有小雙陸、圍透、大點、小點、遊談、鳳翼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