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君的意思

注音 ㄅㄤ ㄐㄨㄣ

拼音 bāng jūn

基本釋義

⒈  古代指諸侯國君主。

⒉  指刺史等地方官。

引證解釋

⒈  古代指諸侯國君主。

《書·伊訓》:“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
孔 傳:“諸侯犯此,國亡之道。”
《後漢書·陰識傳》:“自是已後,暴至鉅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凡在人倫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謂之弒,卿士已上通謂之殺。此又《春秋》之例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題是:‘聖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

⒉  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韓愈 《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維昔經營初,邦君實王佐。”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老杜 ‘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韋蘇州 ‘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皆曲盡其妙。不問詩題, 杜 詩知其宿僧房, 韋 詩知其為邦君之居也,此為寫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書歌》:“寄語邦君覆以屋,勿令風雨生苔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