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蹶的意思

注音 ㄉ一ㄢ ㄐㄩㄝˇ

拼音 diān juě

基本釋義

⒈  亦作“顛蹷”。

⒉  顛倒失次。

⒊  倒僕;跌落。

⒋  困頓挫折。

⒌  覆亡;毀滅;失敗。

⒍  猶顛狂。

⒎  動盪不平貌。

⒏  指行走不平穩貌。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顛蹷”。

⒉  顛倒失次。

《管子·小匡》:“桓公 懼,出見客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小白 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顛蹶於下,以為天子羞。’”

⒊  倒僕;跌落。

《戰國策·齊策三》:“顛蹶之請,望拜之謁,雖得則薄矣。”
鮑彪 注:“顛,倒;蹶,僵也。言其請救之急。”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芘之而誤者,譬如蔭朽樹之被笮也,彼尚不能自止其顛蹶,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相公》:“正回惑間,又一石子落,中巫,顛蹷。”
何垠 注:“顛,倒也。蹙音厥,僵也。”

⒋  困頓挫折。

漢 桓寬 《鹽鐵論·疾貪》:“百姓顛蹶而不扶,猶赤子臨井焉,聽其入也。若此,則何以為民父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 磻叟 誣罔上聽,訐斥大臣,除名為民,流 愛州。磻叟 雖至顛蹶,輒不敢以其道自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早年氣盛,鋭於進取,自謂卿相可立致,卒致顛蹶。”

⒌  覆亡;毀滅;失敗。

《明史·曹文詔周遇吉等傳贊》:“曹文詔 等秉驍猛之資,所向摧敗,皆所稱萬人敵也。大命既傾,良將顛蹶。”
清 顧炎武 《天津》詩:“嗚呼事一乖,宇宙遂顛蹶。”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湘路紀事》:“倘第一問題即遭顛蹶,將來牽動全域性,貽笑遠人,萬萬無以自解。”

⒍  猶顛狂。

《朱子語類》卷一〇四:“如今都教壞了後生,箇箇不肯去讀書,一味顛蹷沒理會處,可惜!可惜!”
明 劉基 《天說下》:“是故瘥癘夭札,人之病也,狂亂反常,顛蹶披猖,中天之病氣而不知其所為也。”

⒎  動盪不平貌。

漢 焦贛 《易林·大有之萃》:“雀行求食,出門見鷂,顛蹶上下,幾無所處。”
宋 秦觀 《海康書事》詩之九:“怒號兼晝夜,山海為顛蹶。”

⒏  指行走不平穩貌。

許傑 《臺下的喜劇》:“二木 老婆緊抱起她的小孩,在密集著板凳的中間,顛蹶的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