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意思

注音 ㄑㄨㄢˊ ㄧˊ ㄓㄧ ㄐㄧˋ

拼音 quán yí zhī jì

釋義 權:姑且、暫且。宜:適宜。計:計謀、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簡體字 权宜之计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計,不能寫作“記”。

相似詞 緩兵之計權宜之策

相反詞 百年大計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掉漢少帝,另立9歲的漢獻帝,竊居相位,權勢烜赫一時。董卓有一個部將名叫呂布,精通武藝。2 人專橫跋扈,任意殺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騰。
  司徒王允見董卓禍害日深,曾幾次祕密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誅殺董卓,決定用計策動呂布來殺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漢獻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群臣。董卓命令呂布等帶領衛隊護衛。這時候,王允設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衝殺過去,董卓從馬車上摜下來,大聲疾呼:“呂布在哪裡?”呂布怒喝一聲:“皇上下令誅殺你這個逆賊!”喊聲剛落,一戟將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殺死後,王允認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時因事而採取變通辦法(原文是“不循權宜之計”),所以好多部下對他逐漸疏遠了。不久,董卓的舊部郭汜、李傕攻入長安(這時漢獻帝已西遷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後來,郭汜、李傕又爭權奪利,互相火併起來,關中地區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

英語翻譯 makeshift <pis aller; shake-up; stopgap>

日語翻譯 臨機応変の措置(そち)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ㄩㄢˊ ㄧˊ ㄓ ㄐㄧˋ

拼音 quán yí zhī jì

成語解釋 權宜,暫時變通的處置。「權宜之計」指因應某種時機而暫用的計謀。語出《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

【語義說明】因應某種時機而暫用的計謀。
【使用類別】
用在「一時之計」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只是權宜之計,得要另外擬定長期的計畫。
<02>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往後怎麼辦,他還沒有想好。
<03>歇業只是權宜之計,只要景氣好轉,馬上就會復業。
<04>借錢還錢只是權宜之計,開源節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05>他這樣做,只是一時權宜之計,為的是要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06>這次的改革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想從根本上改善公司的體質。
<07>我們應該提出一套完善的方案,不能總是用權宜之計來解決問題。

成語典故 《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1>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2>之。〔注解〕(1)溫潤:溫柔潤澤。(2)附:親近。

典故說明 據《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載,王允為東漢末年的大臣,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與討伐黃巾起義軍。靈帝死後,董卓引兵進京師,誅殺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立為太師,掌握了主政大權。當時王允對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內政才能,於是被任為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遷都長安後,王允以貂嬋行美人計,策動呂布殺死了董卓。董卓死後,王允一改以前屈己從人的低姿態,完全顯露出個性中原有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史書對他的描述為「性剛疾惡,……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也因為他為人處事極為嚴厲,事事循理,不知變通,所以下屬都不太親近他。不久,董卓的舊部李傕等人攻入長安,王允被殺。後來「權宜之計」被用來比喻因應某種時機而暫用的計謀。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百年大計 長久之計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