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不血刃意思

注音 ㄐㄩㄣ ㄅㄨˋ ㄒㄩㄝˋ ㄖㄣˋ

拼音 jūn bù xuè rèn

釋義 兵器上沒有血。謂未交鋒就取得勝利。

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為后帝伐魏詔》:“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簡體字 军不血刃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兵不血刃

相反詞 血流成河

英語翻譯 with blades innocent of blood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ㄐㄩㄣ ㄅㄨˋ ㄒㄧㄝˇ ㄖㄣˋ

拼音 jūn bù xiě rèn

成語解釋 義參「兵不血刃」。見「兵不血刃」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源,提供參考。《荀子.議兵》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1>,德盛於此,施及四極2>。《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之謂也。」〔注解〕(1)遠邇來服:遠處和近處的人都來歸服。邇,音ㄦˇ,近處、眼前。(2)四極:四方極遠的地方。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荀況(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說本於孔子,著書數萬言,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後世尊稱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