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意思

注音 ㄈㄤˊ ㄨㄟ ㄉㄨˋ ㄐㄧㄢˋ

拼音 fáng wēi dù jiàn

釋義 防:提防;防止;微:微小;指事物的苗頭;杜:杜絕;堵塞;漸:事物的起始、發展。在錯誤、壞事、不良風氣等剛剛露苗頭時就加以制止;不使其發展。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簡體字 防微杜渐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微,不能寫作“徽”。

相似詞 防患未然

相反詞 養癰遺患

成語故事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英語翻譯 be precautious beforehand

日語翻譯 悪事(あくじ)を未然(みぜん)に防ぐ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ㄈㄤˊ ㄨㄟˊ ㄉㄨˋ ㄐㄧㄢˋ

拼音 fáng wéi dù jiàn

成語解釋 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語或本漢.丁鴻〈日食上封事〉。△「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語義說明】防範弊病要從小地方著手,並制止弊端逐漸擴大。
【使用類別】
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為政要防微杜漸,消弭亂源,才能安定政局。
<02>小疏忽往往釀成大禍,曲突徙薪正是防微杜漸的作法。
<03>壞習慣往往都是在不經意中養成的,為了防微杜漸,千萬得事事小心。
<04>富貴之家,鬼神瞰之,防微杜漸之首要,即在於戒除奢侈浪費的習慣。
<05>今天我們所以要注意這些小地方,目的在防微杜漸,免得日後釀成大問題。
<06>在盛世之際,主政者就要對潛伏在社會的危機有所警戒,防微杜漸,才能長治久安。
<07>他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其來有自,家長和學校當初要能防微杜漸,也許就不會誤他一生。
<08>為了避免毒品對青少年身心所造成的損害,我們應該防微杜漸,事先做好預防的教導與宣傳工作。

成語典故 ※漢.丁鴻〈日食上封事〉(據《後漢書.卷三七.桓榮丁鴻列傳.丁鴻》引)人道悖於下,效驗見於天,雖有隱謀,神照其情,垂象見戒,以告人君。閒者月滿先節,過望不虧,此臣驕溢背君,專功獨行也。陛下1>未深覺悟,故天重見戒,誠宜畏懼,以防其禍。《詩》云:「敬天之怒,不敢戲豫2>。」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3>矣。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干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臣愚以為左官外附之臣,依託權門,傾覆諂諛,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誅。〔注解〕(1)陛下:古代臣民對天子的尊稱。(2)戲豫:遊戲豫樂。豫,樂。(3)湊:聚攏、聚合。

典故說明 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培養娘家的勢力。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軍,掌握軍權,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竇景、竇環也都封侯進爵,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姻親所把持,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聚集福慧。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並收回竇憲的兵權,削奪竇氏的權力,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後來「防微杜漸」這句成語可能就這裡演變而出,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

近義成語未雨綢繆 曲突徙薪 防患未然

反義成語江心補漏 臨陣磨槍 臨渴掘井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