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意思

注音 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

拼音 má mù bù rén

釋義 不仁:失去感覺能力。本指肢體神經失去感覺;對刺激沒有感覺。形容思想不敏銳;對事物反應遲鈍;漠不關心。

成語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簡體字 麻木不仁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仁,不能寫作“人”。

相似詞 無動於衷

相反詞 耳聰目明見微知著眼疾手快

英語翻譯 unfeeling

日語翻譯 しびれて無感覚になる(多くは比喩的に用い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

拼音 má mù bù rén

成語解釋 麻痺,沒有知覺。語本《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後用「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一、【語義說明】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
【使用類別】
用在「冷淡漠視」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身為主管,怎能對部屬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
<02>災區死傷那麼嚴重,還是有些人麻木不仁,不聞不問。
<03>對這種麻木不仁的人,求也是白求,他不會同情你的。
<04>你如此麻木不仁地對待老病纏身的母親,簡直禽獸不如。
<05>這種不正常的官場習氣,會讓基層人員麻木不仁,凡事總以少做少錯為是。二、【語義說明】比喻對事物反應遲鈍。
【使用類別】
用在「反應遲鈍」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他依然麻木不仁,真令人著急。
<02>政府對群眾困難顯示這種麻木不仁的態度,真令人氣憤。

成語典故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帝曰:「善。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1>者,病久入深,榮衛2>之行濇3>,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4>,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注解〕(1)不仁:古代醫家指身體肌膚失去知覺。(2)榮衛:胃中的水穀所轉化而來的營養物質。(3)濇:音ㄙㄜˋ,不順暢。(4)不營:氣血無法運行。

典故說明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近義成語不聞不問 無動於衷 漠不關心 漫不經心

反義成語切膚之痛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