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意思

注音 ㄧ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ㄙ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釋義 竅:洞;這裡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麼都不懂;閉塞、愚鈍。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簡體字 一窍不通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竅,不能寫作“竊”。

相似詞 一無所知目不識丁

相反詞 無所不知全知全能

成語故事 出處:《呂氏春秋 過理》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為,並不盡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著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說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說起這件事,感嘆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英語翻譯 not to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日語翻譯 全然(ぜんぜん)通(つう)じ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ㄥ (變) ㄧˊ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ㄥ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變)yí qiào bù tōng

成語解釋 一個心竅都沒有通。語本《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後用「一竅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一無所知」。

一、【語義說明】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固執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02>我們老董固執得一竅不通,要說服他得多費脣舌。
<03>我看他是一竅不通才會反對,得讓他知道事情有多嚴重。二、【語義說明】比喻人對某事完全不懂。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現代人對法律常識不能一竅不通
<02>我是個電腦盲,對電腦一竅不通
<03>包粽子我一竅不通,但是吃粽子我行。
<04>老王只知埋首書堆,人情交際一竅不通
<05>我對圍棋實在一竅不通,無法陪你下棋。
<06>我對數學真是一竅不通,怎麼學都學不會。
<07>他對做家事一竅不通,連用電鍋煮飯都不會。
<08>他只是個讀書人,對作生意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09>他說他對音樂一竅不通,可是鋼琴卻彈得這麼好。
<10>大家以為他對國劇一竅不通,那知他竟是個大行家。

成語典故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1>而視其心,不適2>也。孔子3>聞之曰:「其竅4>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注解〕(1)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詳。商王紂的叔父,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諫紂不聽而被殺。(2)不適:不合乎義理。(3)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不直呼他的名字。(4)竅: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典故說明 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近義成語蒙昧無知 一無所知

反義成語無所不知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