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三反意思

注音 ㄧ ㄧㄩˊ ㄙㄢ ㄈㄢˇ

拼音 yī yú sān fǎn

釋義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簡體字 一隅三反

常用程度 生僻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舉一反三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ㄩˊ ㄙㄢ ㄈㄢˇ (變) ㄧˋ ㄩˊ ㄙㄢ ㄈㄢˇ

拼音 yī yú sān fǎn(變)yì yú sān fǎn

成語解釋 義參「舉一反三」。見「舉一反三」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源,提供參考。《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4>也。」〔注解〕(1)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2)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3)隅:音ㄩˊ,角、角落。(4)不復也:不再告訴他。復,再、又。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