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意思

注音 ㄑㄧㄢˊ ㄕㄧ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ㄧˋ ㄓㄧ ㄕㄧ

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釋義 師:借鑑。不要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簡體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之,不能寫作“只”。

相似詞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相反詞 掉了瘡疤忘了痛

成語故事   公元前379年,齊國公子因齊即位,自稱為王,他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剛臨政那幾年,不問國事,飲酒作樂,國家日漸衰敗,人民生活困難。
有一天,一位姓鄒名忌的人前來叩門,自稱懂得彈琴,知道威王愛好音樂,特來拜見。
威王召他進來,取琴給他。鄒忌只是撫摸著琴絃,並不彈奏。威王問:“先生為何只是撫摸而不彈,是琴不好麼?”
鄒忌放開琴,嚴肅地說:“小臣懂得琴理,至於彈琴,那是樂工們的事。”於是鄒忌大談了一通琴理。威王聽得不耐煩,打斷他的話,說:“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於演奏,願先生試彈一曲聽聽。”
鄒忌(zōu jì)回答說:“小臣以研究琴理為業,當然善於演奏;大王的職責是治理國家,豈不善於國事麼?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國家,與小臣撫摸琴絃而不彈奏有什麼不同?小臣只撫弦而不彈奏,不能滿足大王的意願,大王身居王位而不問政事,恐怕不能滿足百姓們的意願吧!”
威王大為震驚,說:“先生用彈琴的道理勸說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於是將鄒忌留下和他談論國家大事。
  鄒忌勸威王節制飲酒,遠離女色,講求實際,區別忠奸,愛護人民,整頓軍備,經營霸王的事業。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威王心悅誠服,立即拜鄒忌為相國。

英語翻譯 learn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s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 (變)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

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變)qián shì bú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成語解釋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語出《戰國策.趙策一》。

【語義說明】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使用類別】
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我們應該要秉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精神,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0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人是非功過都值得我們好好察考,作為明鑑,以免一錯再錯。
<03>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你應該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以免將來重蹈覆轍。
<04>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經過這次火災的慘痛教訓,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預防措施。
<05>如果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就可以把日後的工作做得更好,這正是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成語典故 #《戰國策.趙策一》1>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注解〕(1)典故或見於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2)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3)美同:有美而同。(4)圖:謀劃、打算。〔參考資料〕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典故說明 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近義成語前車之覆 後車之鑑 懲前毖後

反義成語重蹈覆轍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