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得咎意思

注音 ㄉㄨㄙˋ ㄓㄜˊ ㄉㄜ ㄐㄧㄨˋ

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釋義 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輒:就;總是;咎:責備。

成語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簡體字 动辄得咎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輒不能寫作“轍”。

相似詞 跋前躓後

相反詞 八面圓通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韓愈學識淵博,被任命監察御史,因反對宦官利用“宮市”敲詐百姓,觸怒了唐德宗被貶,後在唐憲宗時調回京城任吏部員外郎,他又因華州刺史之事被貶為國子監博士,他作《進學解》感慨自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英語翻譯 be frequently taken to task <be blamed for every move>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ㄉㄨㄥˋ ㄓㄜˊ ㄉㄜˊ ㄐㄧㄡˋ

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成語解釋 輒,總是。咎,罪過。「動輒得咎」指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語出唐.韓愈〈進學解〉。

【語義說明】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使用類別】
用在「處境艱難」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公司的主管專制暴躁,常使部屬有動輒得咎的感覺。
<02>如果你對人的態度客氣一點,就不會經常動輒得咎了。
<03>在專制政府的統治下,人民動輒得咎,毫無自由可言。
<04>她不堪動輒得咎的婚姻生活,決定離婚以解脫長年的痛苦。
<05>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很廣泛,動輒得咎,我們要小心處理。
<06>他在原單位人際關係沒處理好,動輒得咎,於是提出調職的要求。
<07>小明的父母感情不和,常拿小孩當出氣筒,因此他經常活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中。

成語典故 唐.韓愈〈進學解〉(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1>,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注解〕(1)跋前躓後:比喻陷入困境,進退兩難。見「跋前躓後」。

典故說明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