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釋重負意思

注音 ㄖㄨˊ ㄕㄧˋ ㄓㄨㄙˋ ㄈㄨˋ

拼音 rú shì zhòng fù

釋義 像放下重擔那樣。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輕鬆愉快。

成語出處 《穀樑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簡體字 如释重负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釋,不能寫作“事”。

相似詞 輕裝上陣

相反詞 如牛負重

成語故事 如釋重負出處《毅樑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釋義比喻人在解除某種負擔後輕鬆愉快。故事公元542年,魯襄公病死,公子調繼位,史稱魯昭公。當時,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季孫宿、叔孫豹和孟孫三個卿手裡,其中以季孫宿的權力最大,昭公不過是個傀儡。昭公這個國君也不爭氣,只知遊樂,不理國政。生母去世後,他在喪葬期間面無愁容,談笑自若,還外出打獵取樂。這樣,就使他更在國內失去民心。大夫子;家羈見昭公越來越不像樣,非常擔心,幾次當面向昭公進諫,希望他鞏固王室的力量,免得被外人奪了政權。但是,昭公不聽他的勸告,照樣我行我素。日子久了,昭公終於覺察到,季孫宿等三卿在不斷壯大勢力,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對三卿的大臣,尋找機會打擊三卿。不久,季孫宿死去,他的孫子意如繼續執政。大夫公若、邱孫、藏孫與季孫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孫氏,便約昭公的長子公為密談這件事。公為當然贊成。公為回宮和兩個弟弟商量後,認為父親昭公肯定怨恨季孫氏專權,因此勸說昭公除掉季孫氏。昭公聽說鄖孫、藏孫等大夫與季孫氏有矛盾,心裡很高興,就祕密把他們兩人召進宮內,要他們一起來誅滅季孫氏。接著,又把子家屬召來,告訴了他這一密謀。不料,子家羈反對說:“這可千萬使不得!如果這是進讒者利用大王去僥倖行事,萬一事情失敗,大王就要留下無法洗刷的罪名。”昭公見他堅決反對,喝令他離去。但子家羈表示,現在他已經知道了這件事的內幕,就不能高官了,否則洩露出去,就不能擺脫責任。於是,他就在宮中住了下來。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孫豹因故離開都城,把府裡的事情託給家臣翩戾掌管。昭公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沒有人會去支援季孫氏,便使孫、藏孫率軍包圍了季孫氏的府第。季孫意如來不及調集軍隊反擊,又不能得到叔孫豹的救援,只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請求,願意辭去卿的職務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國外去。子羈勇建議昭公答應季孫意如的請求,但是,後孫堅持非把他殺掉不可。昭公覺得後孫的意見對,就聽從他的。再說叔孫豹的家臣翩戾得知季孫氏被圍的訊息,和部下商量後認為,如果季孫氏被消滅,那末接下來會輪到叔孫氏,所以馬上調集軍隊救援季孫氏。昭公的軍隊沒有什麼戰鬥力,見叔孫氏的軍隊衝過來,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還有一家孟孫,見叔孫氏家已經出兵救援季孫氏,也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過來的後孫,便把他抓住殺死。昭公見三卿的軍隊已經聯合起來,知道大勢己去,只好和藏孫一起出奔齊國避難。由於昭公早就失去了民眾,所以百姓對他的出奔並不表示同情;倒反覺得減輕了他們身上的重擔。

英語翻譯 feel a sense of relief

日語翻譯 重荷(おもに)を下(お)ろしたような気(き)がす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ㄖㄨˊ ㄕˋ ㄓㄨㄥˋ ㄈㄨˋ

拼音 rú shì zhòng fù

成語解釋 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語出《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後亦用「如釋重負」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一、【語義說明】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使用類別】
用在「紓解放鬆」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聽到醫生說父親已無大礙,我們都如釋重負
<02>這件祕密揭露後,她反而如釋重負,多年來心頭的陰影一掃而空。
<03>恐怖的颱風夜終於過了,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感到如釋重負。二、【語義說明】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使用類別】
用在「紓解放鬆」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看到兒子成家立業,他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02>知道自己錄取後,他一掃陰霾,如釋重負地噓了口氣。
<03>看到大家都如預期的上榜了,老師這才如釋重負地露出笑容。
<04>期末考終於結束了,大家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開始籌劃即將開始的暑假生活。

成語典故 《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經〕冬十月,鄆潰。〔傳〕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則惡矣,亦譏公也。昭公出奔1>,民如釋重負。〔注解〕(1)昭公出奔:昭公出走至晉國的乾侯。

典故說明 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近義成語了無牽掛

反義成語千鈞重負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