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進尺意思

注音 ㄉㄜ ㄘㄨㄣˋ ㄐㄧㄣˋ ㄔㄧˇ

拼音 dé cùn jìn chǐ

釋義 得到了一寸又進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慾望越來越大;貪心不足。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簡體字 得寸进尺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進,不能寫作“近”。

相似詞 得隴望蜀貪得無厭貪心不足慾壑難填

相反詞 心滿意足如願以償稱心如意

英語翻譯 Much will have more.

日語翻譯 一寸を得ればさらに一尺進もうとする,欲望(よくぼう)に限りが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ㄉㄜˊ ㄘㄨㄣˋ ㄐㄧㄣˋ ㄔˇ

拼音 dé cùn jìn chǐ

成語解釋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得到一尺就是一尺。指可掌握侵略所得的每一分土地。語本《戰國策.秦策三》。後用「得寸進尺」指得到一些利益,即想進而獲得更多利益。比喻貪得無厭。△「得隴望蜀」

【語義說明】比喻貪得無厭。
【使用類別】
用在「貪心不足」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種得寸進尺的人,不必對他客氣!
<02>你得了好處就要知足,別再得寸進尺了。
<03>他這種人就是你對他好,他就會寸進尺。
<04>珍惜你已擁有的,別再貪圖得寸進尺,否則會遭天譴。
<05>貪心不足,蛇吞象。你若一再得寸進尺,小心撐破肚皮!
<06>我就知道你這一讓步,對方一定會得寸進尺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07>對方既然已經做出讓步,你們不要得寸進尺,再提出無理要求了。
<08>一看到對方有了畏縮的表情,他不禁得寸進尺地往前踏了一步,繼續責罵對方。

成語典故 《戰國策.秦策三》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范雎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戰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今反閉而不敢窺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國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王曰:「願聞所失計。」雎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不可親,越人之國而攻,可乎?疏於計矣!昔者,齊人伐楚,戰勝,破軍殺將,再辟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者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1>此而遠攻,不亦繆2>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則天下莫能害。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趙彊則楚附,楚彊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注解〕(1)舍:音ㄕㄜˇ,通「捨」,放棄、放下。(2)繆:音ㄇ|ㄡˋ,錯誤。

典故說明 戰國末期,秦、韓、趙、魏、齊、楚、燕七雄爭霸,其中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其他六國,以統一天下。昭王三十六年,準備以穰侯領軍,越過韓、魏兩國而伐齊。但當時秦國的策士范雎以為此法不可行,便阻止秦國的進攻,並向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他說:「現在齊國勢力算是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軍隊必須要經過韓、魏兩國,這就已經不符兵法了,而且如果出兵過少,難以取勝;出兵過多,又有傷國力。即使打勝了,齊國的土地必須越過韓、魏兩國才能到達,距離如此遙遠,根本也很難守住,所以不如採『遠交近攻』的策略,慢慢向外拓展,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地,都將穩穩當當地為大王您所擁有,就能逐漸統一天下了。若捨此法而偏偏要去攻打相隔遙遠的國家,那不是很荒謬的一件事嗎?」秦昭王聽了以後,便採用范雎的策略,積極向東侵略,果然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迫使另一強國楚國數度遷都,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基礎。在范雎勸諫秦王的話中有「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本是指攻打所得土地,每一寸、每一尺都掌握在秦王手中,後來「得寸進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義有所差異,指的是為得到一些利益,即想進而獲得更多利益,用來比喻貪得無厭。

近義成語得隴望蜀 貪得無厭

反義成語寸進尺退 知足不辱 知足常樂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