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意思

注音 ㄖㄣˇ ㄖㄨˇ ㄈㄨˋ ㄓㄨㄙˋ

拼音 rěn rǔ fù zhòng

釋義 忍受恥辱;承當重任。指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簡體字 忍辱负重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負,不能寫作“付”。

相似詞 忍氣吞聲含垢忍辱

相反詞 忍無可忍

成語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併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設定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裡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為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英語翻譯 bear disgrace and a heavy burden

日語翻譯 辱(はずかし)めを忍んで重任(じゅうにん)を引き受け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ㄖㄣˇ ㄖㄨˋ ㄈㄨˋ ㄓㄨㄥˋ

拼音 rěn rù fù zhòng

成語解釋 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語出《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

【語義說明】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使用類別】
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當年句踐為了復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
<02>如果這是任務所需,我願意忍辱負重,勉力而為。
<03>你肩膀上責任越重,就要越能忍辱負重,才可能完成大業。
<04>戰爭時,往往有許多無名英雄忍辱負重,做著反間的工作。
<05>為了破案,他背著叛徒的罪名,忍辱負重,擔任臥底的工作。
<06>公司經營失敗後,他忍辱負重,多方奔波,希望能捲土重來。
<07>沒有他這種捨身忘我、忍辱負重的精神,就沒有今天我們的成功。

成語典故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當禦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遜案劍曰:「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彊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翦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1>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注解〕(1)尺寸:些微,少許。

典故說明 據《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載,三國時,蜀吳交戰,吳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兵馬迎戰蜀軍。但陸遜手下的一批老將和皇親貴族,認為他只是個書生,毫無戰功,所以不服他的領導。陸遜於是召集眾將說:「我以一介書生負此重任,是主上賞識我能夠忍受屈辱而承擔重任的一點長處。而大家也各自有應盡的職責,不容懈怠。今後若有人不聽號令,我將以軍法處置!」後來陸遜用計擊敗劉備,取得勝利,大家見識到他的機智謀略,才完全的心服口服。後來「忍辱負重」被用來形容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近義成語含垢忍辱 忍氣吞聲 臥薪嘗膽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