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意思

注音 ㄕㄡˇ ㄨˇ ㄗㄨˊ ㄉㄠˇ

拼音 shǒu wǔ zú dǎo

釋義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隻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簡體字 手舞足蹈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蹈,不能寫作“倒”。

相似詞 歡天喜地歡欣鼓舞

相反詞 悶悶不樂不苟言笑

英語翻譯 jump about joyfully

日語翻譯 てんてこまいす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ㄕㄡˇ ㄨˇ ㄗㄨˊ ㄉㄠˋ

拼音 shǒu wǔ zú dào

成語解釋 揮手舉足,舞動跳躍。#語本《詩經.大序》。後亦用「手舞足蹈」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一、【語義說明】揮手舉足,舞動跳躍。
【使用類別】
用在「揮舞躍動」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小孩子往往會邊看著電視,邊學著歌星手舞足蹈
<02>看到小女兒在舞蹈教室裡手舞足蹈的樣子,她不禁露出欣慰的微笑。
<03>孫子一回來,爺爺最高興向他們講他年輕時的故事,有時還配合著手舞足蹈。二、【語義說明】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使用類別】
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當連續假被確定後,全辦公室的人都興奮得手舞足蹈
<02>一看見同學被嚇到,躲在樹後的他,手舞足蹈地又叫又跳。
<03>知道兒子考上大學,這對父母不禁高興得手舞足蹈,笑聲連連。
<04>大家一聽說閻王老師今天的考試取消了,都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成語典故 #《詩經.大序》1>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2>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3>之也。〔注解〕(1)典故或見於《孟子.離婁上》。(2)永:通「詠」,歌唱,指吟唱詩歌以抒發情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四「之」字皆助詞,無義。〔參考資料〕《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典故說明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朝廷樂章,分為風、雅、頌三大類。今日留傳的《詩經》序文,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置於十五國風之前,論述詩歌的產生、功能及體制等;小序則置於各詩篇首,說明各詩的主旨及背景。大序說:詩,是志趣的表現。當心中的志趣用語言抒發出來,便成為詩。但如果內心情感激動到用語言表達還覺得不足時,就會發出嘆息的聲音;當發出嘆息聲仍覺不足時,便會以吟詠的方式來抒發;以吟詠的方式猶感不足時,便會不知不覺地揮手舉足,舞動跳躍起來。後來「手舞足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亦用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近義成語喜不自勝 載歌載舞 興高采烈 歡欣鼓舞

反義成語怏怏不樂 垂頭喪氣 悶悶不樂 鬱鬱寡歡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